椿葉,中藥名。為楝科植物香椿 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葉。具有祛暑化濕,解毒,殺蟲的功效。主治暑濕傷中,嘔吐,泄瀉,痢疾,癰疽腫毒,疥瘡,白禿。
中文名稱
椿葉別名
椿木葉、春尖葉性味歸經(jīng)
味辛、苦,性平;歸脾、胃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祛暑化濕,解毒,殺蟲。主治 暑濕傷中,嘔吐,泄瀉,痢疾,癰疽腫毒,疥瘡,白禿。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葉30-60g。外用:煎水洗;或搗敷。注意事項氣虛汗多者慎服。
化學(xué)成分含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灰分、鈣、磷、鐵、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C等。
藥理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香椿流浸膏治痢疾效果非常好。
相關(guān)論述1、《新修本草》:主洗瘡疥,風(fēng)疽,水煮葉汁用之。
2、《生生編》:嫩芽瀹食,消風(fēng)祛毒。
3、《飲片新參》:化暑濕,透熱,利水道,消腫。
4、《福建藥物志》:治小兒驚風(fēng),漆過敏。
5、《廣西民族藥簡編》:治皮膚潰瘍。
6、《山西中草藥》:燥濕止痛,透疹。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1、治氣滯食欲不振:嫩香椿葉適量。切碎,用開水潑成半生半熟,加醬油食用。(《山西中草藥》
2、治瘡癰腫毒:鮮香椿嫩葉、大蒜等量。加食鹽少許,共搗爛敷患處。(《食物中藥與便方》
3、治小兒頭生白禿,發(fā)不生出:以椿、楸、桃葉心,取汁,敷之。(《肘后方》)
4、治絲蟲?。合愦?、杉木、楓樹三者的嫩枝葉等分,成人每日每次60-120g。水煎,去渣,調(diào)人醋1匙,每日分2-3次趁熱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4-6月采收,多鮮用。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9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