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針,中藥名。為小檗科小檗屬植物九連小檗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和刺黑珠B. sargentiana Schneid.或川西小檗B. Wilsonae Hemsl.或細葉小檗B. poiretii Schneid.或擬豪豬刺B. soulieana Schneid.以及同屬多種植物的全株或根皮莖皮。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主治濕熱瀉痢、黃疸、濕疹、癰腫瘡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
中文名稱
三棵針拉丁文名
Radix Berberidis Wilsonae別名
鋼針刺、刺黃蓮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肝、胃、大腸經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主要用于濕熱瀉痢、黃疸、濕疹、癰腫瘡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本品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化學成分主含小檗堿、小檗胺、巴馬亭、藥根堿、尖刺堿、異漢防己堿、木蘭花堿等生物堿。
藥理作用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以及鉤端螺旋體等均有抑制作用。所含小檗堿、小檗胺、巴馬亭、藥根堿及尖刺堿等,均具有降壓作用。此外,小檗胺能明顯升高白細胞,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相關論述1、《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勞傷吐血。
2、《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吐血勞傷,咽喉腫痛,腹瀉,齒痛,耳心痛,跌打損傷紅腫。
3、《貴州草藥》:解熱,利濕,散瘀,止痛,涼血。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暴發火眼腫痛:三顆針根莖磨水點眼角。(《貴州草藥》)
2、治喉痛:三顆針30g,山慈菇、雪膽各9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
3、治癰腫瘡毒,丹毒,濕疹,燙傷,外傷感染:三顆針適量,研細末,水調或麻油調敷。(《萬縣中草藥》)
相關配伍1、三棵針配黃芩:三棵針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善清胃、大腸濕熱;黃芩長于清中上焦濕熱,為清熱燥濕的要藥。兩藥伍用,清熱燥濕止痢,瀉火解毒之效增強。適用于濕熱瀉痢,癰腫瘡毒,咽喉腫痛。
2、三棵針配蒲公英:三棵針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蒲公英為清熱解毒,消痛散結之佳品,又能利濕通淋。兩藥伍用,既能解毒消腫散結,又能清利濕熱。適用于熱毒瘡癰及濕熱黃疸。
鑒別用藥1、三棵針與紫花地丁:二者均味苦寒,歸肝經,均有清熱解毒之效。但三棵針屬清熱燥濕藥,長于清熱燥濕,多用治濕熱瀉痢,濕熱黃疸,濕疹等濕熱證。紫花地丁屬清熱解毒藥,功擅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為治血熱壅滯,癰腫瘡毒的常用藥物,尤善治疔毒。
2、三棵針與白頭翁:二者均性味苦寒,歸胃、大腸經,均能清熱解毒止痢,均可用治癰腫瘡毒,熱痢腹痛。但三棵針屬清熱燥濕藥,善治濕熱痢疾,濕熱黃疸,濕疹等濕熱證。白頭翁屬清熱解毒藥,善清血分熱毒;且有涼血消腫之功,善治熱毒血痢。
相關藥品雙黃消炎片、清熱治痢丸。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根皮全年可采。莖皮春、秋季采收,取莖枝刮去外皮,剝取深黃色的內皮,曬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揀凈雜質,用清水洗凈泥土,曬干。鋸或剁成段劈開用碾串碎,入庫即得。
保存方法
裝袋內,置陰涼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呈不規則根狀,粗細不一,表面粗糙灰黃色,有粗大木心,淡黃色,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狀,性寒,味苦。
飲片性狀參見藥材性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9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