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牯牛,中藥名。為蟻蛉科動物黃足蟻蛉Hagenomyiamicans(Maclchlan)的幼蟲。分布于華南及臺灣、四川等地。具有通淋,截瘧,軟堅消癥,拔毒去腐之功效。常用于砂淋,瘧疾,瘧母,腹腔癥塊,瘰疬結核,陰疽久潰不斂。
中文名稱
地牯牛別名
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蟲、沙谷牛、沙牛、蟻獅、金沙牛、地拱、沙貓性味歸經
味辛、咸,性平;歸肝經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動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通淋,截瘧,軟堅消癥,拔毒去腐。
主治砂淋,瘧疾,瘧母,腹腔癥塊,瘰疬結核,陰疽久潰不斂。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1.5-5g(或3-10只)。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相關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治瘰疬,初起消散,破爛拔毒埋口。”
2、《本草求原》:“通竅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湯下。”
3、《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退瘡管。”
4、《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治癥塊,瘧母,大小便秘結不通,退竹木刺及鐵沙入肉。”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治療腎結石。
相關配伍治瘰疬破爛:沙谷牛合硼砂、冰片少許,捶爛敷瘡,用膏藥蓋之。(《生草藥性備要》)
附注在河北、山西、陜西、四川等地用中華東蟻蛉入藥,其功效與應用與黃足蟻蛉相一致。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秋季捕捉,鮮用,或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烘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蟲體呈土黃色及污褐色,多為半透明的軀殼,內臟部分極少,體上有黑褐色的花紋。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9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