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蒂,中藥名。為葫蘆科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果柄。具有涌吐痰食,除濕退黃的功效。主治中風,癲癇,喉痹,痰涎壅盛,呼吸不利,宿食不化,胸脘脹痛,濕熱黃疸。
中文名稱
甜瓜蒂別名
瓜蒂、瓜丁、苦丁香、甜瓜把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性寒;歸脾、胃、肝經(jīng)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涌吐痰食,除濕退黃。
主治中風,癲癇,喉痹,痰涎壅盛,呼吸不利,宿食不化,胸脘脹痛,濕熱黃疸。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或入丸、散,0.3-1.5g。外用:適量,研末吹鼻。
禁忌孕婦忌用,體弱者及心臟病患者忌用。
注意事項體虛、失血及上部無實邪者禁服。本品有毒,不宜大量服用,過量則易出現(xiàn)頭暈眼花,脘腹不適,嘔吐,腹瀉,嚴重者可因脫水,造成電解質(zhì)紊亂終致循環(huán)衰竭及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1、《傷寒論》:“諸亡血、虛家,不可與。”
2、《本草衍義補遺》:“胃弱者勿用,病后、產(chǎn)后,宜深戒之。”
3、《本草經(jīng)疏》:“能損胃傷血,耗氣傷神,凡胸中無寒,胃家無食,皮中無水,頭面無濕,及胃虛氣弱,諸亡血諸產(chǎn)后似中風倒仆,心虛有熱,癲癇,女勞谷疸,元氣尫贏,脾虛浮腫,切勿誤用。”
4、《本草備要》:“中上部無實邪者禁用。”
5、《本經(jīng)逢原》:“膈上無熱痰邪熱者切禁。”
6、《中國藥用植物圖鑒》:“忌服大量,以免中毒。”
7、《全國中草藥匯編》:“心臟病者忌用。”
化學成分甜瓜蒂含雜醇,皂甙,氨基酸,葫蘆苦素B、D、E,異葫蘆苦素B,葫蘆苦素B-2-O-β-D-吡喃葡萄糖甙。
毒理作用1、急性毒性:小鼠的半數(shù)致死量(mg/kg)如下:甜瓜蒂注射液6.87±0.2(尾靜脈);葫蘆苦素B14.0±3.0(灌胃);1.0±0.07(皮下注射);葫蘆苦素C6.3(灌胃),4.6(皮下注射),1.5(腹腔注射),0.96(靜注)。
2、亞急性毒性:大鼠每日口服葫蘆苦素BE(2mg/kg),連續(xù)2個月,無明顯毒性反應。如劑量加大至5mg/kg或更大則可使部分大鼠死亡。狗連服葫蘆苦素BE3個月,每日0.12mg/kg、0.3mg/kg或0.9mg/kg,在劑量較大時部分動物未到期即死亡,主要癥狀為貧血與肝損害,其余臟器未見明顯病變。
相關論述1、《本經(jīng)》:“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2、《別錄》:“去鼻中息肉,療黃疸。”
3、《湯液本草》:“除偏頭疼。”
4、《本草蒙笙》:“逐咽喉窒塞風痰。逐胸中寒。止呃逆氣沖。”
5、《醫(yī)學入門》:“主風癇、風疹。”
6、《綱目》:“治風眩、頭痛、癲癇、喉痹,頭目有濕氣。”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成熟果實,在食用時將切下的果柄收集,陰干或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果柄細圓柱形,常扭曲,長3-6cm,直徑0.2-0.4cm,連接瓜的一端略膨大,直徑約8mm,有縱溝紋;外表面灰黃色,有稀疏短毛茸。帶果皮的果柄較短,長0.3-2.6cm,略彎曲或扭曲,有縱溝紋,果皮部分近圓盤形,直徑約2cm,外表面暗黃色至棕黃色,皺縮,邊緣薄而內(nèi)卷,內(nèi)表面黃白色至棕色。果柄質(zhì)較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中空。氣微,味苦。以色棕黃、味苦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0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