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藤,中藥名。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或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理氣,祛濕,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胃脘痛,疝氣痛,產后腹痛,妊娠水腫,風濕痹痛,癥瘕積聚。
中文名稱
天仙藤拉丁文名
Aristolochiae Herba別名
都淋藤、三百兩銀、兜鈴苗、馬兜鈴藤、青木香藤、長痧藤、香藤性味歸經
味苦,性溫;歸肝、脾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天仙藤)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理氣,祛濕,活血止痛。
主治1、胃脘痛、疝氣痛、產后腹痛:本品苦泄溫通,能理氣活血而止痛。
2、妊娠水腫:本品苦溫燥濕,善治妊娠水腫。
3、風濕痹痛:本品苦燥溫通,活血止痛。
4、癥瘕積聚:本品既能理氣,又能活血止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4.5-9g。
注意事項1、本品含有馬兜鈴,可引起腎臟損害等不良反應。
2、孕婦、嬰幼兒及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3、兒童及老年人慎用。
化學成分本品含木蘭堿,馬兜鈴酸D,β-谷甾醇,以及硝基苯類有機酸衍生物或內酰胺成分等。
藥理作用鮮北馬兜鈴葉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馬兜鈴酸I為抗癌活性成分。
相關論述1、《本草綱目》:“流氣活血,治心腹痛。”
2、《本草求真》:“天仙藤,觀書所論主治,止屬妊娠子腫、腹痛、風癆等癥,而于他癥則未及焉。即其所治之理,亦不過因味苦主于疏泄,性溫得以通活,故能活血通道,而使水無不利,風無不除,血無不活,痛與腫均無不治故也。”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肝胃不和之胃脘痛,可配伍理氣止痛藥木香、香附、川楝子;若治疝氣痛,可與酒共煮服用,如《孫天仁集效方》方,或配伍疏肝理氣藥物青皮、烏藥、小茴香;治療產后腹痛,可炒焦為末服用;若為血氣腹痛,可與生姜、酒同用,如天仙藤散(《普濟方》),或配伍活血行氣之品。
2、治妊娠水腫,可配香附、陳皮、烏藥等同用,如天仙藤散(《婦人良方》)。
3、治風濕痹痛,常與獨活、威靈仙、五加皮等同用;若痰注臂痛,可配羌活、白芷、半夏等,如天仙散(《仁齋直指方》)。
4、治氣滯血瘀之癥瘕積聚疼痛,可配乳香、沒藥、延胡索等同用,如《本草匯言》方。
相關方劑天仙藤散(《婦人大全良方》)、天仙飲(《仁齋直指方》)、前胡散(《圣濟總錄》)。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季采割,除去雜質,曬干,或悶潤、切段曬干。生用。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淋潤至透,切段,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干燥通風處,防霉。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外被角質層。皮層較窄。中柱鞘纖維6-10余層,連接成環帶,外側的纖維壁厚,向內側逐漸變薄。維管束數個,大小不等。形成層成環。導管類圓形,直徑10-170μm。有髓。
2、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5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天仙藤對照藥材3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水甲酸(35:30:1: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馬兜鈴莖細長圓柱形,略扭曲,直徑1-3mm;表面黃綠色或黃褐色,有棱脊及節,節間長短不等;質脆,易折斷,斷面有數個大不不等的維管束。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片葉三角狀狹卵形或三角狀寬卵形,基部心形,暗綠色或淡黃色,基生脈明顯;葉柄細長。氣清香,微淡。以莖細帶葉、色青綠者為佳。
飲片性狀為不規則的小段,莖葉混合,莖呈細長圓條形,略扭曲,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褐色,切面有數個大小不等的維管束,質脆。葉多皺縮,破碎,暗綠色或淡黃褐色。氣清香,味淡。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0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