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芋,中藥名。為蕓香科植物茵芋SkimmiareevesianaFort.或喬木茵芋SkimmiaarborescensAnders.的莖葉。茵芋分布于華東、西南及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喬木茵芋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具有祛風勝濕之功效。常用于風濕痹痛,四肢攣急,兩足軟弱。
中文名稱
茵芋拉丁文名
SkimmiareevesianaFort.、SkimmiaarborescensAnders.別名
卑山共、莞草、卑共、茵蕷、因預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溫,有毒,歸肝、腎經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功效作用
功能祛風勝濕。
主治風濕痹痛,四肢攣急,兩足軟弱。
用法用量內服:浸酒或入丸劑,0.9-1.8g。
注意事項1、陰虛而無風濕實邪者禁服。茵芋有毒,內服宜慎,用量不宜過大,否則易引起中毒,輕者可見輕度痙攣,重者則可引起血壓下降,心肌麻痹而死亡。
2、《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茵芋有毒部位:果和葉,以葉含毒較烈。中毒癥狀:誤食少量,引起輕度痙攣,大量則引起血壓下降,心肌麻痹而死亡。”
藥理作用1、一般藥理:茵芋堿有麻黃堿樣作用,可升高麻醉貓血壓,加強腎上腺素對血壓及子宮的作用,加強貓和兔的在位子宮收縮,抑制小腸收縮及擴張冠狀血管等。對中樞神經有興奮作用,亦可使橫紋肌張力提高,脊髓反射興奮性增強;切除腎上腺后,其作用仍可保持。它對神經節無作用,對貓或大鼠的神經---橫紋肌制備亦無顯著影響,亦不翻轉擬交感藥的作用。
2、毒性:皮下注射,劑量較大時可抑制心肌;靜注后,可產生心肌抑制,終至痙攣而死。
相關論述1、論茵芋乃治風濕之妙品:李時珍:“《千金》、《外臺》諸古方,治風癇有茵芋丸,治風痹有茵芋酒,治婦人產后中風有茵芋膏,風濕諸方多用之。茵芋、石南、莽草皆古人治風之妙品,而近世罕知,亦醫家之疏缺也。”
2、《本草經集注》:“好者生彭城,今近道亦有。莖葉狀如莽草而細軟,取用皆連細莖,方用甚稀,惟以合療風酒。”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水腫等。
相關配伍1、治風氣積滯成腳氣,常覺微腫,發則或痛:茵芋葉(銼,炒)、薏苡仁各半兩,郁李仁(去皮、尖,微炒)一兩,牽牛子三兩(生取末一兩半)。上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姜棗湯下。末利加至三十丸,日三,快利為度,白粥補。(《本事方》茵芋丸)
2、治產后中風:木防己半升,茵芋五兩。上二味?咀,以苦酒九升,漬一宿,豬膏四升,煎三上三下膏成。炙手摩千遍。(《千金要方》木防己膏)
附注本品目前作風濕藥用者不多,民間有以莖皮泡水治眼疾之說,因水溶液呈藍色,故名藍木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莖葉切段,曬干。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1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