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骨草,中藥名。為豆科相思子屬植物廣東相思子Abruscantoniensis Hance的干燥全株。具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疏肝止痛的功效。主治黃疸,乳癰,脅肋不舒,胃脘脹痛。
中文名稱
雞骨草拉丁文名
Abriherba別名
黃頭草、黃仔強、大黃草、假牛甘子、紅母雞草、豬腰草、黃食草、小葉龍鱗草性味歸經
味甘、微苦,性涼;歸肝、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雞骨草)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疏肝止痛。
主治1、黃疸:本品甘苦而涼,具有清熱利濕而退黃之功。
2、乳癰:本品有清熱解毒之功。
3、脅肋不舒、胃脘脹痛:本品入肝胃二經,具疏肝止痛的功效。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15-30g。
注意事項1、本品種子有毒,用時將豆莢摘除,以防中毒。
2、凡虛寒體弱者慎用。
化學成分本品含相思子堿、相思子皂苷、黃酮類、氨基酸、糖類、相思子皂醇、甘草次酸。
藥理作用雞骨草粗皂苷有保肝作用,本品煎劑可增強腸蠕動。
毒理作用雞骨草煎劑腹腔注射526g/kg,或630g/kg,或灌服420g/kg,3天內均不引起死亡。
相關論述《中國藥植圖鑒》:“治風濕骨痛,跌打瘀血內傷;并作清涼解熱藥。”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肝膽濕熱郁蒸引起的黃疸,可單味使用,或與茵陳、地耳草等藥配伍,以加強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作用。
2、治肝氣郁結之脅肋不舒,胃脘疼痛,常與兩面針同用。
相關藥品雞骨草膠囊、結石通片。
藥膳食療雞骨草煲紅棗:
1、功效:清熱、利濕、退黃。適用于乙型肝炎濕熱較重患者。
2、原材料:雞骨草60克,紅棗10枚。
3、做法:將雞骨草、紅棗分別洗凈,放入砂鍋內,加水750毫升,煎至250毫升。
4、用法:每日1次,連服1-3個月。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除去雜質及夾果(種子有毒),切段,生用。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殘存的莢果及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細根及小枝切段,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灰綠色。非腺毛單細胞,頂端尖或長尖,長60-970μm,直徑12-22μm,壁厚3-6μm,層紋明顯,有疣狀突起。氣孔平軸式。纖維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壁不均勻增厚。石細胞類圓形、類方形或長圓形,直徑16-40μm,有的壁稍厚。木栓細胞黃棕色。草酸鈣方晶直徑5-11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50ml,超聲處理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正丁醇10ml使溶解,用2%鹽酸溶液振搖提取3次,每次10ml,合并酸液,用5%氫氧化鈉溶液調節pH值至7,再用正丁醇振搖提取3次,每次5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相思子堿對照品,加80%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10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4:1:5)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茚三酮試液,在105°C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本品為帶根全草,多纏繞成束。根圓柱形或圓錐形,有分枝,長短粗細不等,直徑3-15mm;表面灰棕色,有細縱紋;質硬。根莖短,結節狀。莖叢生,長藤狀,長可達1m,直徑1.5-2.5mm;表面灰褐色,小枝棕紅色,疏被毛茸;偶數羽狀復葉,小葉長圓形,長8-12mm,下表面被伏毛。氣微,味微苦。以根粗、莖、葉全者為佳。
飲片性狀為不規則的圓形厚片或小段,為根、莖及少量葉的混合物,根衣面呈灰白色,不平坦,周邊灰褐色,質堅;莖表面呈灰白色,周邊灰棕色,粗糙;細枝表面紅棕色,質較脆。氣微,味淡。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1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