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紫珠,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大葉紫珠CallicarpamacrophyllaVahl的葉或帶葉嫩枝。具有散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創傷出血,跌打瘀腫,風濕痹痛。
中文名稱
大葉紫珠拉丁文名
CallicarpaeMacrophyllaeFolium別名
蜘蛛、假大艾、白骨風、大風葉、羊耳朵、止血草、趕風柴、賊子葉、大螞蟻、白飯木性味歸經
性味辛、苦、平;歸肝、肺、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散瘀止血,消腫止痛。
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創傷出血,跌打瘀腫,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注意事項大葉紫珠與艾納香的性狀相似,但功效完全不同,不能混用。
化學成分1、葉含谷甾醇、木犀草素、芹菜素、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甙、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甙、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熊果酸、2α-羥基熊果酸、山楂酸、二十二烷酸、二十三烷酸、二十四烷酸、二十三烷酸乙酯及3,7,3′-三甲氧基-5,4-二羥基黃酮。
2、根、地上部位及葉中均含有兩種四環雙萜:大葉紫珠萜酮和大葉紫珠萜酮單乙酸酯。
相關論述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止血,止痛,散瘀消腫。治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創傷出血,拔牙出血,跌打腫痛,風濕骨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扭傷腫痛:大葉紫珠鮮葉搗爛外敷。
2、治外傷出血:大葉紫珠葉適量,研粉撒患處。(1-2方出自《廣西本草選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摘,曬干。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灰黃色至棕褐色。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星狀毛,大多碎斷,木化,完整者1至數輪,每輪1-6側生細胞;另一種非腺毛1-3細胞,直徑25-33μm,壁較厚。腺鱗頭部8-11細胞,扁球形,柄極短。小腺毛頭部2-4細胞,柄1-2細胞。草酸鈣簇晶細小,散布于葉肉細胞中。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30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3-5μl、對照品溶液3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冰醋酸(20∶5∶8∶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葉多卷曲皺縮,完整者展平后呈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10-24cm,寬5-10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鈍圓,邊緣有鋸齒,上面灰綠色或棕綠色,有短柔毛,下面有灰白色茸毛,兩面可見不甚明顯的棕黃色腺點;葉柄長1-2cm,密生灰白色柔毛。氣微,味微苦、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2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