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中藥名。為葡萄科蛇葡萄屬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的干燥塊根。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的功效。主治瘡癰腫毒,瘰疬痰核,水火燙傷,手足皸裂。
中文名稱
白蘞拉丁文名
Ampelopsis Radix別名
珠仔草、定經草、小葉鍋巴草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微寒;歸心、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白蘞)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
主治1、瘡癰腫毒,瘰疬痰核:本品苦寒清泄,辛散消腫,故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消腫止痛之效。
2、水火燙傷,手足皸裂:本品苦寒,既能清解火熱毒邪,又具斂瘡生肌止痛之功。
3、本品尚具清熱涼血,收斂止血作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4.5-9g。外用:適量,煎湯外洗或研成極細粉末敷于患處。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禁服。孕婦慎服。反烏頭。
化學成分本品含有黏液質和淀粉、酒石酸、龍腦酸、24-乙基甾醇及其糖苷、脂肪酸和酚性化合物。
藥理作用白蘞有很強的抑菌作用,并有很強的抗真菌效果。所含多種多酚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肝毒素作用及很強的抗脂質過氧化活性。
相關論述1、《神農本草經》:“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
2、《本草經疏》:“白蘞,苦則泄,辛則散,甘則緩,寒則除熱,故主癰腫疽瘡,散結止痛。……總之為疔腫癰疽家要藥,乃確論也。”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熱毒壅聚,癰瘡初起,紅腫硬痛者,可單用為末水調涂敷患處,或與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同煎內服,以消腫散結;若瘡癰膿成不潰者,亦可與苦參、天南星、皂角等制作膏藥外貼,可促使其潰破排膿;若瘡瘍潰后不斂,可與白及、絡石藤共研細末,干撒瘡口,以生肌斂瘡,如白蘞散(《雞峰普濟方》)。治痰火郁結,痰核瘰疬,常與玄參、赤芍、大黃等研末醋調,外敷患處,如白蘞散(《圣惠方》);或與黃連、胡粉研末,油脂調敷患處,如白蘞膏(《劉涓子鬼遺方》)。
2、治水火燙傷,可單用本品研末外敷(《備急方》);亦可與地榆等份為末外用。若與白及、大黃、冰片配伍,還可用于手足皸裂。
3、治血熱之咯血、吐血,常與生地黃或阿膠同用;單用搗爛外敷還可用于扭挫傷痛等。
鑒別用藥山慈菇與白蘞:兩藥均味辛性寒歸胃經,功善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主治癰腫瘡毒。然山慈菇味甘歸肝經,解毒散結力強,善治疔瘡發背及惡腫,并治咽喉腫痛、瘰疬痰核及癥瘕痞塊。白蘞味苦歸心經,消癰止痛力強,又能生肌斂瘡,對瘡瘍腫毒未成膿者可消、已成膿者促潰、膿多者促排、膿盡不斂者能生肌斂瘡,故為治瘡瘍之良藥。
相關藥品拔毒膏、京萬紅、內消瘰疬丸、陽和解凝膏。
相關方劑白蘞散(《圣惠方》)、白蘞散(《雞峰普濟方》)、白蘞膏(《劉涓子鬼遺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莖及細須根,多縱切成兩瓣、四瓣或斜片,曬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段或厚片,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1、粉末淡紅棕色。淀粉粒單粒,長圓形、長卵形、腎形或不規則形,直徑3-13μm,臍點不明顯;復粒少數。草酸鈣針晶長86-169μm,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細胞中。草酸鈣簇晶直徑25-78μm,棱角寬大。具緣紋孔導管,直徑35-6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蘞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簿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6: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本品縱瓣呈長圓形或近紡錘形,長10cm,直徑1-2cm。切面周邊常向內卷曲,中部有1凸起的棱線;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細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脫落,脫落處呈淡紅棕色。斜片呈卵圓形,長2.5-5cm,寬2-3cm。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氣微,味甘。
常見偽品偽品:
耳葉牛皮消:為蘿藦科植物耳葉牛皮消CynanchumauriculatumRoyle的根。根呈橢圓形或圓柱形,長3-10cm,直徑1-3.5cm。常縱切成片,切面邊緣內卷。表面淡黃色,皺縮凹凸不平,殘留的栓皮呈棕褐色,可見橫向的皮孔狀疤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白色或淡黃白色,粉性。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2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