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余炭,中藥名。為人科健康人頭發制成的炭化物。具有化瘀止血,養陰利尿的功效。主治瘀血阻滯的出血證及小便不利等。
中文名稱
血余炭拉丁文名
Crinis Carbonisatus別名
血余、發髲、亂發、發灰子、頭發、人發灰性味歸經
味苦,性平;歸肝、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血余炭)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化瘀止血,養陰利尿。
主治主治瘀血阻滯的出血證及小便不利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研末,每次1.5-3g。外用:研末摻中油調、熬膏涂敷。
注意事項胃弱者慎服。
化學成分血余炭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優質蛋白,含水分12%-15%,脂肪3.5%-5.8%,氮17.4%,硫5.0%,灰分0.3%;灰分中含鈣、鉀、鋅、銅、鐵、錳、砷;有機質中主要含胱氨酸,以及硫氨基酸與不含硫氨基酸組成的頭發黑色素。
藥理作用1、對血液系統的影響:能明顯縮短出、凝血時間。
2、抗菌作用:血余炭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3、利尿作用:有利尿作用。
毒理作用小鼠,血余炭水煎液灌胃,LD50為90.90g/kg(生藥),腹腔注射LD50為26.18/kg;血余炭醇提取液灌胃,LD50為109.27g/kg,腹腔注射為22.67g/kg。頭發水煎液及頭發醇提取液,灌胃或腹腔注射1000g/kg,均未見動物死亡,表明頭發制劑毒性小,而炮制后毒性增加。
相關論述1、《神農本草經》:主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療小兒癇,大人痙。
2、《醫學衷中參西錄》:血余者,發也,不煅則其質不化,故必煅為炭然后入藥。其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故善治吐血、衄血。而常服之又可治勞瘵,因勞瘵之人,其血必虛而且瘀,故《金匱》謂之血痹虛勞?!薄捌浠鲋?,又善治血痹,是以久久服之,自能奏效。血余能化瘀血、生新血,使血管流通最有斯效。其化瘀生新之力,又善治大便下血腥臭,腸中腐爛及女子月信閉塞,不以時至。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咳血、吐血,常與花蕊石、三七同用,如化血丹(《醫學衷中參西錄》)。
2、治血淋,配蒲黃、生地、赤茯苓、甘草,水煎服如《赤水玄珠》。
3、治便血,可配地榆、槐花等同用,如三灰散(《類證治裁》)。
4、治崩漏,可單用本品,與酒和服。
5、治小便不利,常與滑石、白魚同用,如滑石白魚散(《金匱要略》)。
相關配伍1、血余炭配冰片:血余炭具有止血化瘀的功效,對于瘡瘍潰破,久不收口,能止血生?。槐星鍩峤舛?、去腐生肌、祛濕斂瘡功能。兩者協同有很好的收斂作用。兩藥伍用,可增強收斂生肌作用。適用于瘡面潰爛,久不收口之證。
2、血余炭配滑石:滑石清熱祛暑,滲濕利尿;血余炭止血化瘀、補陰利尿。二藥相配,適用于清熱祛暑,止血利尿。
3血余炭配薏苡仁:血余炭化瘀止血,補陰利尿;薏苡仁利水滲濕,清肺排膿,健脾止瀉,除痹。二藥配伍,化瘀止血,清利濕熱,通利小便,使邪有出路,以防砂石積聚,痼疾復發。適用于各種結石治愈之后可以鞏固療效。
4、血余炭配烏梅:血余炭味苦性溫,收斂止血,化瘀利尿;烏梅酸澀,斂腸止瀉,和胃生津,止咳止血。二藥配伍使用,有養胃生津,散瘀止血,澀腸止瀉之功。
5血余炭配車前子:血余炭祛瘀生新,散瘀止血,補真陰,利小便;車前子甘寒滑利,性專降泄,滲濕瀉熱,通利小便。二藥配伍,一補一利,相互制約,相互為用,化瘀消腫。適用于尿少、尿痛、尿赤、小便帶血、泄瀉、痢疾及急性腎炎等。
相關藥品婦良片、湛江蟾蜍膏、京萬紅。
相關方劑發灰散(《醫宗金鑒》)、百草血余棕灰散(《醫學從眾錄》)、貝葉膏(《外科大成》)、滑石白魚散(《金匱要略》)。
藥膳食療蓮藕血余湯:
1、功效:涼血止血。適用于肺熱上蒸所致的鼻出血。
2、原材料:蓮藕500g,白糖120g,血余炭5g。
3、做法:將蓮藕洗凈切片,放入鍋中,加入血余炭一起熬煮30分鐘左右起鍋前依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白糖即可。
4、用法:吃藕喝湯,每日1劑,連服3-4劑。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將集到的頭發,用堿水洗凈污垢后,再用清水洗凈,撈出曬干。然后放置于煅鍋內,上面再覆蓋上同樣大小的鍋,兩鍋之間的縫隙用黃泥封嚴,在上面鍋底上貼上一張白紙,加熱煅燒至白紙呈焦黃色,經冷卻后取出即成。
炮制方法取頭發,除去雜質,用稀堿水洗去油垢,漂凈,干燥后置鍋內,上蓋一個口徑較小的鍋,兩鍋接合處用鹽泥封固,上壓重物。蓋鍋底部貼一白紙條,或入幾粒大米,用武火加熱,煅至白紙或大米呈焦黃色,離火,待涼后取出,剁成小塊。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干燥處防潮。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呈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烏黑光亮,表面有多數細孔,如海綿狀。質輕,質脆易斷,斷面蜂窩狀。用火燒之有焦發氣,味苦。
飲片性狀參見藥材性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2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