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參,中藥名。為蓼科蓼屬植物拳參Polygonum bistorta L.的干燥根莖。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zhèn)驚息風的功效。主治癰腫瘰疬,毒蛇咬傷,熱病神昏,驚癇抽搐,熱瀉熱痢,血熱出血,利濕。
中文名稱
拳參拉丁文名
Bistortae Rhizoma別名
紫參、牡蒙、眾戎、音腹、疙瘩參、銅羅、蝦參、拳頭參、澀疙瘩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澀,性微寒;歸肺、肝、大腸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醫(yī)保類型
醫(yī)保(拳參)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zhèn)驚息風。
主治1、癰腫瘰疬,毒蛇咬傷:本品苦泄寒涼,能清熱解毒,涼血消癰,消腫散結,故常用本品搗爛敷于患處,或煎湯外洗。
2、熱病神昏,驚癇抽搐:本品苦寒入肝,鎮(zhèn)驚息風。
3、熱瀉熱痢:本品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涼血止痢,且兼澀腸止瀉之功。
4、血熱出血:本品苦而微寒,入肝經(jīng)血分而能涼血止血。
5、本品還能利濕,也可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4.5-9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無實火熱毒者不宜使用。陰證瘡瘍患者忌服。
化學成分拳參根莖含鞣質、淀粉、糖類及果酸、樹膠、黏液質、蒽釀衍生物、樹脂等。鞣質中有可水解鞣質和縮合鞣質,尚含有沒食子酸、鞣花酸。另含β-谷甾醇的異構體和葡萄糖等。
藥理作用拳參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腦膜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動物移植性腫瘤的生長。外用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相關論述《本草圖經(jīng)》:“搗末,淋渫腫氣。”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瘡癰腫痛、瘰疬、濤瘡、水火燙傷、毒蛇咬傷等證,常用本品搗爛敷于患處,或煎湯外洗,亦可配其他清熱解毒藥同用。
2、治熱病高熱神昏,驚癇抽搐以及破傷風等,與鉤藤、全蝎、僵蠶、牛黃等配伍。
3、治療赤痢膿血,可單獨制成片劑使用;濕熱泄瀉可配銀花炭、白頭翁、秦皮及黃連等同用。
鑒別用藥重樓與拳參:兩藥均苦涼歸肝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治癰腫瘡毒、瘰疬及毒蛇咬傷。然重樓源于百合科而有小毒,又善消腫定痛、涼肝定驚,常治腮喉痹、跌打損傷、小兒驚風。拳參源于蓼科而無毒,又能涼血止痢利濕,可治口瘡、熱毒血痢、水腫、小便不利。
相關藥品復方拳參片、痢瀉靈片、速效止瀉膠囊、膽莢片。
相關方劑拳參湯(《圣惠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初發(fā)芽時或秋季莖葉將枯萎時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去須根。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淡棕紅色。木栓細胞多角形,含棕紅色物。草酸鈣簇晶甚多,直徑15-65μm。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0-55μm,亦有網(wǎng)紋導管和螺紋導管。纖維長梭形,直徑10-20μm,壁較厚,木化,孔溝明顯。淀粉粒單粒橢圓形、卵形或類圓形,直徑5-12μm。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拳參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沒食子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5: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氨蒸氣中熏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根莖呈扁長條形或扁圓柱形,彎曲成蝦狀,兩端略尖,或一端漸細,有的對卷彎曲,長6-13cm,直徑1-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粗糙,一面隆起,一面稍平坦或略具凹槽,全體密具粗環(huán)紋,有殘留須根或根痕。質硬,斷面近腎形淺棕紅色或棕紅色,維管束呈黃白色點狀,排列成斷續(xù)環(huán)狀。無臭,味苦、澀。
飲片性狀為不規(guī)則的圓形或腎形薄片。表面淺棕色至棕紅色,近邊緣有環(huán)狀排列的黃棕色小點(維管束)。周邊紫褐色或紫黑色,質堅硬。氣微,味苦、澀。
常見偽品偽品:
重樓(草河車、蚤休):為百合科植物七葉一枝花ParispolyphyllaSmithvar.chinensis(Franch.)Hara的干燥根莖。根莖呈類圓錐形,長3-7cm,直徑1-2c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全體密生粗環(huán)紋,上面結節(jié)明顯,具橢圓形凹陷莖痕,下面有稀疏須根及須根痕,頂端有時可見莖殘基及鱗葉。質堅硬,易折斷,折斷面粉質,略角質狀,灰白色或淺棕色。氣微,味苦。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2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