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鮮皮,中藥名。為蕓香科白鮮屬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的功效。主治濕熱瘡毒,濕疹,疥癬,濕熱黃疸,風濕熱痹。
中文名稱
白鮮皮拉丁文名
Dictamni Cortex別名
八股牛、山牡丹、羊鮮草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脾、胃、膀胱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白鮮皮)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主治1、濕熱瘡毒,濕疹,疥癬:本品性味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祛風止癢之功。
2、濕熱黃疸,風濕熱痹:本品善清熱燥濕。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5-10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用。
化學成分本品含白鮮堿、白鮮內酯、胡蘆巴堿、膽堿、谷甾醇、白鮮腦交酯、稗皮酮、黃柏酮、黃柏酮酸等。
藥理作用本品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鐵銹色小芽孢癬菌、羊毛狀小芽孢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多種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有解熱作用;白鮮堿對家兔和豚鼠子宮平滑肌有強力的收縮作用,小劑量白鮮堿對離體蛙心有興奮作用,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明顯的收縮作用;本品揮發油在體外有抗癌作用。
相關論述1、《神農本草經》:“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2、《藥性論》:“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良。”
3、《本草綱目》:“白鮮皮,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陰、陽明經去濕熱藥也。兼入手太陰、陽明,為諸黃風痹要藥。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濕熱瘡毒、肌膚潰爛、黃水淋漓者,可配蒼術、苦參、連翹等;治濕疹、風疹、疥癬,可配苦參、防風、地膚子等,煎湯內服、外洗。
2、治濕熱蘊蒸之黃疸、尿赤,常配茵陳等,如茵陳湯(《圣濟總錄》);取其既能清熱燥濕,又能祛風通痹,可治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常配蒼術、黃柏、薏苡仁等。
鑒別用藥苦參與白鮮皮:二者均苦寒而清熱燥濕止癢,治濕熱黃疸及濕疹疥癬,常相須為用。然苦參既入心肝胃,又歸大腸與膀胱,兼殺蟲利尿,治濕熱瀉痢、濕熱便血、腸風下血、痔瘡出血、帶下陰癢、濕熱淋痛及小便不利;并能抗心律失常。白鮮皮則歸脾胃經,兼祛風、解毒、通痹,治濕熱瘡毒及濕熱痹痛。
相關藥品濕毒清膠囊、皮膚康洗液。
相關方劑白鮮皮散(《圣濟總錄》)。
藥膳食療雙白祛風湯:
1、功效:清熱解毒,主治慢性濕疹、蕁麻疹。
2、原材料:白鮮皮9克,白蒺藜12克,烏梢蛇9克,生地12克,防風9克,當歸9克,甘草6克。
3、做法:將上述所有藥材放入煮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約至沒過所有藥材為止,開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續煮30分鐘左右即可。
4、用法:每次一小碗,分早、晚2次服用。方中白鮮皮祛風,為君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刮去粗皮縱向割開,剝取根皮,干燥。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洗凈,稍潤,切厚片,干燥。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細胞。栓內層狹窄,纖維多單個散在,黃色,直徑25-100μm,壁厚,層紋明顯。韌皮部寬廣,射線寬1-3列細胞;纖維單個散在。薄壁組織中有多數草酸鈣簇晶,直徑5-30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柏酮對照品和梣酮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環己烷-乙酸乙酯(3:3: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根皮呈卷筒狀,長5-15cm,直徑1-2cm,厚0.2-0.5c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黃色,具細縱皺紋及細根痕,常有突起的顆粒狀小點;內表面類白色,有細縱紋。質脆,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斷面不平坦,略呈層片狀,剝去外層,迎光可見爍的小亮點。有羊膻氣,味微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2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