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管藥,中藥名。為菊科植物三褶脈紫菀AsterageratoidesTurcz.的全草。分布于全國各地。具有止咳,化痰,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慢性氣管炎,扁桃體炎,腮腺炎,乳腺炎,毒蛇咬傷,癰癤腫毒,外傷出血。
中文名稱
紅管藥別名
野白菊、三脈葉馬蘭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涼,止咳,化痰,清熱解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主治慢性氣管炎,扁桃體炎,腮腺炎,乳腺炎,毒蛇咬傷,癰癤腫毒,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9-15g,水煎服。
注意事項少數病人服藥后有胃部不適和頭暈等,但無需停藥,2-3天后可自行消失。
藥理作用1、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2、祛痰作用。
相關論述《中草藥學》:“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治毒蛇咬傷:配小槐花鮮根各31g,搗汁服,另外敷。(《中草藥學》)
現代研究紅管藥浸膏片:治療慢性氣管炎。
附注江西的紅管藥為其變種寬序三褶脈紫菀和異葉三褶脈紫菀。前者葉、莖均密被短毛,由頭狀花序集成的傘房花序較寬廣;后者葉、莖的短毛較疏,由頭狀花序集成的傘房花序不太寬廣。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保存方法
置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全草長30-180cm。根莖橫生,上有多數須根。莖圓柱形,基部多光滑,下部常暗紫色,上部有分枝,暗綠色,質脆,斷面不整齊,髓黃白色。單葉互生,完整葉長橢圓狀披針形,長2-12cm,灰綠色,邊緣具疏鋸齒,具明顯的離基三出脈,粗糙。頭狀花序頂生,排成傘房或圓錐狀,舌狀花白色至淡紅色,管狀花黃色。瘦果橢圓形,冠毛灰白色或褐色。氣微香,味稍苦。以葉多、帶花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2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