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葉蕓香草,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蕓香草Cymbopogondistans(NeesexSteud.)W.Wats[AndropogondistansNeesexSteud.]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具有解表,利濕,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于風寒感冒,傷暑,吐瀉腹痛,小便淋痛,風濕痹痛,咳嗽氣喘。
中文名稱
韭葉蕓香草別名
蕓香草、諸葛草、香茅筋骨草、小香茅草、茅草筋骨、香茅草、臭草、射香草、細葉茅草、野蕓香草、石灰草、黃柏草性味歸經
味辛、微苦,性溫,歸膀胱、肺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解表,利濕,止咳平喘。主治 用于風寒感冒,傷暑,吐瀉腹痛,小便淋痛,風濕痹痛,咳嗽氣喘。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大劑量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注意事項傷津者慎用。
藥理作用1、平喘作用
2、鎮咳作用
相關論述1、《滇南本草》:“味辛、微苦,性微寒。”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性溫,味辛,無毒。”
3、《重慶草藥》:“微辣辛,性燥。”
4、《云南中草藥》:“辛,微苦,微寒。”
5、《全國中草藥匯編》:“辛、微苦,溫。”
6、《滇南本草》:“治山嵐瘴氣。不服水土,有感冒,風寒暑濕,四時不正之氣,乍寒乍熱,體困酸軟,寒熱往來,似瘧非瘧,或發瘴瘧,胸膨脹,飲食無味,肚腹疼痛,嘔吐,水瀉。”
7、《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治風濕筋骨酸痛及腹脹作痛。”
8、《重慶草藥》:“主治風濕麻木,膝骼風,風濕癱瘓。”
9、《云南中草藥》:“清暑解表,利濕和胃。主治傷暑。夏日感冒,淋癥。”
10、《四川常用中草藥》:“驅風除濕,止咳平喘。治風寒咳嗽喘息。”
11、《全國中草藥匯編》:“消炎,止痛,祛風利濕。主治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痛,腸炎,消化不良。”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傷暑霍亂,嘔吐,水瀉,肚腹疼痛,頭痛,發熱怕寒,或中煙瘴,不服水土:韭葉蕓香草一錢,木瓜五分,蒼術一錢,陳皮一錢,厚樸一錢,甘草五分,生姜一片。水煎服。(《滇南本草》)
2、治鶴膝風:(蕓香草)、牛舌頭根、松節、石巖姜等泡酒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
3、治膝骼風(膝蓋骨痛):香茅草、石菖蒲、紅牛膝各250g,箭桿風120g。煎水,外洗、內服。(《重慶草藥》)
4、治風濕癱瘓(全身不遂或半身不遂):香茅筋骨草1kg,舒筋草250g。水煎洗或熏。(《重慶草藥》)
5、治風濕性關節炎:黃柏草、筋骨草、牛膝、伸筋草各9g。水煎服。
6、治風寒咳喘:黃柏草、紫蘇、霜桑葉、五匹風各9g,倒掛牛根15g。水煎服。
7、治慢性支氣管炎:黃柏草、沙參、麥冬、桑皮、桔梗、冬花、甘草各9g。水煎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現代研究治療慢性氣管炎。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末初秋割取地上部分,曬干或晾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干切成長約1.5cm的段片,篩去灰屑。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密閉保存,防潮。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全草長40-110cm,莖稈叢生,細弱,外表灰綠色至深綠色,有時帶紫色,節部膨大。葉片狹條形,長25-70cm,寬1-6mm,邊緣有時外卷,兩面均無毛,被白粉;葉鞘無毛,基部常破碎而內卷,內面淺紅色;葉舌鈍圓,長2-4mm,膜質,先端多不規則破裂。具特異香氣,味辛辣,嚼時有清涼麻舌感。以色灰綠、粗壯、葉多、香氣濃烈者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3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