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菜,中藥名。為紅葉藻科鷓鴣菜屬植物美舌藻Caloglossaleprieurii(Mont.)J.Ag.的藻體。植物美舌藻,分布于我國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具有驅蛔之功效。主治蛔蟲病。
中文名稱
鷓鴣菜別名
美舌藻、巖頭菜、巖衣《浙江藥用植物志》,竹環菜、堤藻、魯堤菜、烏菜、驅蟲菜《福建藥物志》,蛔蟲菜(福建),石疤(廣東)。性味歸經
味咸,性平。入腎、大腸經毒性
小毒《福建藥物志》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驅蛔。
主治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品30-60g;小兒酌減;或干品研末。當晚臨睡前和次晨空腹兩次分服。
注意事項~低血壓者、孕婦慎用。~
藥理作用1、驅蛔作用。
2、毒殺家蠅、發霉原藻作用。
相關論述1、《綱目拾遺》:“療小兒腹中蟲積。”
2、《中國藥用海洋生物》:“驅蟲,化痰,消食。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消化不良和蛔蟲病。”
3、《浙江藥用植物志》:“主治蛔蟲性腸梗阻。”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驅蛔蟲。
相關配伍1、治腸蛔蟲癥,①鷓鴣菜干品500g。水煎3次,濾液混合,濃縮至500ml。小兒2-5歲,每次5ml;6-10歲,每次10ml;11-15歲,每次15ml;16歲以上每次20ml,于當日晚睡前、次日早飯前、上午9時和下午4時各服1次。②鷓鴣菜干品適量,搗碎,篩為細粉,成人每日服2次,每次1-1.5g,空腹服。③鷓鴣菜30g。苦楝皮6g,水煎,睡前服1次。(《廣西海洋藥物》)
2、治慢性氣管炎、消化不良,鷓鴣菜藻粉,每次服3-5g,每日2次。(《廣西海洋藥物》)
附注另有一種藤松藻科海人草屬植物海人草,也稱鷓鴣菜,亦同等入藥。全草的有效成分海人草酸、異海人草酸,有驅蛔作用,前者較強,后者較弱。此外,尚含有多量粘液質、甘油酸鈉和甘露糖醇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去除雜質,洗凈曬干,或鮮用。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藻體黑色,扁平,葉狀,長1-4cm;具有不規則叉狀分枝,節間狹長,類圓形,節部縊縮。葉片中央有明顯的中肋;中肋分枝點常有次生副枝,有時生出毛狀根。膜質。氣腥,味咸。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3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