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皮,中藥名。為樟科樟屬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的樹皮。植物樟,分布于我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尤以臺灣為最多。具有祛風除濕,暖胃和中,殺蟲療瘡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胃脘疼痛,嘔吐泄瀉,腳氣腫痛,跌打損傷,疥癬瘡毒,毒蟲螫傷。
中文名稱
樟樹皮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肺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暖胃和中,殺蟲療瘡。主治 風濕痹痛,胃脘疼痛,嘔吐泄瀉,腳氣腫痛,跌打損傷,疥癬瘡毒,毒蟲螫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浸酒,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藥理作用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等有抑制作用。相關論述1、《綱目拾遺》:“治天行瘟疫,濕毒流注,浴疥癬,洗腳氣。”
2、《嶺南草藥志》:“散風消腫,止癢鎮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急性腸炎,①樟樹二重皮30g,烏藥9g,水煎,分3次服。(《福建藥物志》)②樟木二層皮60g,番稔葉(番石榴、雞屎果)10片,辣蓼根45g(炒黃),水煎服。(《嶺南草藥志》)
2、治風濕關節痛,樟根二重皮,地膽草各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3、治濕氣腳腫,樟木皮500g,蛤蒟250g,杉木皮500g。煎湯熏洗。(《陸川本草》)
4、治皮膚瘙癢,樟樹皮、油茶枯、楓樹皮各適量。水煎洗患部。(《福建藥物志》)
5、治對口瘡,樟樹二層皮搗爛,調蜂蜜,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6、治酒醉,樟樹皮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剝取樹皮,切段,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樹皮表面光滑,黃褐色、灰褐色或褐色,有縱裂溝縫。有樟腦氣,味辛苦。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4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