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中藥名。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的木材。具有祛風散寒,溫中理氣,活血通絡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胃寒脹痛,寒濕吐瀉,風濕痹痛,腳氣,跌打傷痛,疥癬風癢。
中文名稱
樟木別名
樟材、香樟木、吹風散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肝、脾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散寒,溫中理氣,活血通絡。主治 風寒感冒,胃寒脹痛,寒濕吐瀉,風濕痹痛,腳氣,跌打傷痛,疥癬風癢。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20g;研末,3-6g;或泡酒飲。外用:適量,煎水洗。
注意事項孕婦禁服。
化學成分木材含揮發油3%-5%,主要成分為樟腦,尚含1,8-桉葉素,α-蒎烯,樟烯,檸檬烯,黃樟醚,α-松油醇,香荊芥酚,丁香油酚,蓽澄茄烯,甜沒藥烯,α-樟腦烯,薁等。心材中還檢出一種新的環戊烯酮化合物:5-十二烷基-4-羥基-4-甲基-2-環戊烯酮。
相關論述1、《本草拾遺》:“主惡氣中惡,心腹痛,鬼注,霍亂腹脹,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亦作浴湯,治腳氣,除疥癬風癢。作履,除腳氣。”
2、《本草再新》:“暖血道,利關節,治跌打折骨,氣逆血滯,兼能墮胎。”
3、《分類草藥性》:“治一切氣痛,理痹,順氣,并霍亂嘔吐。”
4、《天目山藥用植物志》:“現代一般用為中樞神經興奮藥,局部刺激藥,有強心、鎮痙、祛痰、防蟲等作用。”
5、《香港中草藥》:“祛風散寒,溫中健胃,止癢止痛。(治)①風寒感冒頭痛;②胃寒脹痛;③風濕骨痛,跌打損傷。”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胃寒脹痛:樟木15g,煎水兩碗服。(《香港中草藥》)
2、治攪腸痧:陳樟木、陳皮、東壁土等分。水煎去渣,連進三四服即愈。(《衛生易簡方》)
3、治腳氣,痰壅嘔逆,心胸滿悶,不下飲食:樟木一兩(涂生姜汁炙令黃),搗篩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一錢。(《普濟方》樟木散)
4、治痛風,手足冷痛如虎咬者:樟木屑一斗,以水一擔熬沸,以樟木屑置于大桶內,令人坐桶邊,放一腳在內,外以草薦一領圍之,勿令湯氣入眼,恐壞眼,其功甚捷。(《醫學正傳》)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定植5-6年成材后,通常于冬季砍收樹干,鋸段,劈成小塊,曬干。
炮制方法取原材料,鋸成寸段,劈成小塊。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為形狀不規則的段或小塊。外表紅棕色至暗棕色,紋理順直。橫斷面可見年輪。質重而硬。有強烈的樟腦香氣,味辛有清涼感。
以塊大、香氣濃郁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4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