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中藥名。為樟科樟屬植物樟樹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的根、木材、樹皮、葉及果實。植物樟樹,分布于我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尤以臺灣為最多。具有祛風散寒,理氣活血,止痛止癢之功效。根、木材:適用于感冒頭痛,風濕骨痛,跌打損傷,克山病。皮、葉:適用于吐瀉,胃痛,風濕痹痛,下肢潰瘍,皮膚搔癢;熏煙可驅殺蚊子。適用于果:胃腹冷痛,食滯,腹脹,胃腸炎。
中文名稱
樟性味歸經
味辛,性微溫。入肝、脾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祛風散寒,理氣活血,止痛止癢。
主治根、木材:適用于感冒頭痛,風濕骨痛,跌打損傷,克山病。皮、葉:適用于吐瀉,胃痛,風濕痹痛,下肢潰瘍,皮膚搔癢;熏煙可驅殺蚊子。適用于果:胃腹冷痛,食滯,腹脹,胃腸炎。
用法用量內服:根、木材:15-30g;皮、葉:10-20g,或研末,3-6g;或泡酒飲。外用:適量,煎水洗。
注意事項孕婦禁用。
藥理作用1、抑菌作用。
2、抗腫瘤作用。
相關論述《分類草藥性》:“治一切氣痛,理痹,順氣,并霍亂嘔吐。”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胃痛,樟木15g,水煎服。(《江西草藥》)
2、治腳氣,痰壅嘔逆,心胸滿悶,不下飲食,樟木50g(涂生姜汁炙令黃),搗篩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3g。(《普濟方》樟木散)
3、治痛風,手足冷痛如虎咬者,樟木屑一斗,以水一擔熬沸,以樟木屑置于大桶內,令人坐桶邊,放一腳在內,外以草薦一領圍之,勿令湯氣入眼,恐壞眼,其功甚捷。(《醫學正傳》)
4、治蜈蚣咬傷,鮮樟樹枝,煎服二碗。(《驗方選集》)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采集加工:根、木材、樹皮全年可采,洗凈陰干;葉隨時可采;秋季采果實,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根:為橫切或斜切的圓片,直徑4-10cm,厚2-5mm,或為不規則條塊狀,外表赤棕色或暗棕色,有栓皮或部分脫落,橫斷面黃白色或黃棕色,有年輪。質堅而重。有樟腦氣,味辛而清涼。木材:為形狀不規則的段或小塊。外表紅棕色至暗棕色,紋理順直。橫斷面可見年輪。質重而硬。有強烈的樟腦香氣,味辛有清涼感。樹皮:表面光滑,黃褐色、灰褐色,有樟腦氣。味辛、苦。以片張大、色黃白、氣味濃厚者為佳。木材以塊大、香氣濃郁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4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