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皮,中藥名。為苦木科植物臭椿(樗)Ailanthusa ltissima(Mill.)Swingle的根皮或樹皮。具有清熱燥濕,收斂止帶,止瀉,止血的功效。主治濕熱帶下、崩漏下血、經(jīng)水不止、便血痔血、赤白痢下、久痢不止等。
中文名稱
椿皮拉丁文名
Ailanthi Cortex別名
臭椿、椿根皮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澀,性寒;歸大腸、肝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醫(yī)保類型
醫(yī)保(椿皮、麩炒椿皮)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燥濕,收澀止帶,止瀉,止血。
主治主要用于濕熱帶下、崩漏下血、經(jīng)水不止、便血痔血、赤白痢下、久痢不止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服,6-9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椿皮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化學成分根皮含苦楝素、鞣質(zhì)、赭樸酚,根及樹干含苦木素。樹皮含臭椿苦酮、臭椿苦內(nèi)酯、乙酰臭椿苦內(nèi)酯、苦木素、新苦木苦素等。
藥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體外對福氏痢疾桿菌、宋氏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臭椿酮對阿米巴原蟲有強烈的抑制作用。
2、抗腫瘤作用:臭椿酮和苦木素均有抗腫瘤作用,對人體鼻咽癌和小鼠白血病療效較好。
3、此外,椿根皮所含鞣質(zhì)尚有一定的收斂作用。
相關(guān)論述1、《本草通玄》:椿皮,專以固攝為用,故瀉痢腸風,遺濁崩帶者,并主之。然必病久而滑,始為相宜,若新病蚤服,強勉固澀,必變他癥而成痼疾矣。凡用刮去粗皮,生用則能通利,酸醋炙即能固澀。
2、《藥性論》:治赤白痢,腸滑,痔疾瀉血不注。
3、《食療本草》:主疳痢,殺蛔蟲。
4、《本草拾遺》:主赤白久痢,疳蟲,去疥,主下血。
5、《醫(yī)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濕,行氣分濕熱。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1、赤白帶下:本品入大腸,苦可燥濕,寒以清熱,澀能收斂。既可清熱燥濕,又能收斂止帶,為止帶之常用藥物。治療濕熱下注,帶脈失約而致赤白帶下者,常與黃柏等同用,如博樹根丸(《攝生眾妙方》)。
2、久瀉久痢,濕熱瀉痢:本品入大腸經(jīng)能收澀止瀉,清熱燥濕。治久瀉久痢,常與訶子、母丁香同用,如訶黎勒丸(《脾胃論》);治濕熱瀉痢,常與地榆同用,如椿根散(《魯府禁方》)。
3、崩漏經(jīng)多,便血痔血:本品入肝經(jīng)血分,善能收斂止血,因其性寒,尤宜用于血熱崩漏、便血者。治崩漏、月經(jīng)過多者,常與黃柏、黃芩、白芍、龜甲等同用,如固經(jīng)丸(《醫(yī)學入門》)。治便血痔血,可單用本品為丸服;或與側(cè)柏葉、升麻、白芍等同用,如椿皮丸(《丹溪心法》)。
4、此外,還本品尚有殺蟲功效,內(nèi)服治蛔蟲腹痛;外洗治疥癬瘙癢。
相關(guān)配伍1、椿根皮配雞冠花:雞冠花甘澀性涼,功專收澀止帶,兼能清熱除濕,澀腸止瀉;椿皮苦可燥濕,寒以清熱,澀能收斂,故既可清熱燥濕,收澀止瀉,又能收斂止帶。兩者均為止帶止瀉之常用藥物,兩藥伍用,可增強收澀止帶,燥濕止瀉作用。適用于帶下、痢疾、便血等。
2、椿皮配訶子、母丁香:訶子能澀腸止痢、下氣消脹;母丁香善溫脾暖腎而止瀉痢;椿皮則以清熱燥濕,澀腸止痢為長。諸藥相配,具有清熱燥濕,澀腸止痢,行氣消脹,溫腎暖脾的作用。適用于濕熱痢疾,失治誤治,日久不愈,脾腎虛寒,余邪未盡所致的休息痢。
3、椿皮配滑石:椿皮功能清熱燥濕、澀腸止痢、止血止帶;滑石功善清利濕熱。兩者相配,清濕熱之中兼以收澀,無留邪之弊。適用于濕熱下注所致的瀉痢、便血、帶下過多等。
鑒別用藥1、香椿皮與臭椿皮:古時稱臭椿皮為樗皮,香椿皮為椿皮。目前大部分地區(qū)椿皮之商品藥材多是臭椿皮,部分地區(qū)如四川、貴州等地則以楝科植物香椿的干皮和根皮人藥用。兩者雖混用,但性質(zhì)有所不同。《本草綱目》稱“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蓋椿皮入血分而性澀,樗皮入氣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雖同,而澀利之效則異……”。故凡血分受病而出血者,宜用(香)椿根皮,氣分受病而濕熱盛者,宜用樗根皮(臭椿皮)。
2、椿皮與黃柏:兩藥均能清熱燥濕,對濕熱帶下,常相須為用,以增強療效。對濕熱瀉痢及疥癬濕瘡,也都可應(yīng)用。然而前者具收澀涼血之性,對血熱崩漏、便血及瀉痢日久不愈者,也常用之;后者只具苦寒之性,且清熱燥濕作用更強,應(yīng)用更廣,如濕熱黃疸,腳痿等也常應(yīng)用,且能清瀉腎經(jīng)相火,常用于陰虛火旺之證。
相關(guān)藥品白帶丸、千金止帶丸(水丸、大蜜丸)。
相關(guān)方劑固經(jīng)丸(《丹溪心法》)。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剝下根皮或干皮,刮去外層粗皮,曬干、切斷或切絲。生用或麩炒用。
炮制方法麩炒椿皮:取椿皮絲(段),照麩炒法炒至微黃色。本品形如椿皮絲(段),表面黃色或褐色,微有香氣。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根皮粉末淡灰黃色。石細胞甚多,類圓形、類方形或形狀不規(guī)則,直徑24-96μm,壁厚,或三面較厚,一面較薄,有的胞腔內(nèi)含草酸鈣方晶。纖維直徑20-40μm,壁極厚,木化。草酸鈣方晶直徑11-48μm;簇晶直徑約至48μm。淀粉粒類球形或卵圓形,直徑3-13μm。
干皮粉末灰黃色。木栓細胞碎片較多,草酸鈣簇晶偶見,無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椿皮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m,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C)-乙酸乙酯(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1、根皮:呈不規(guī)則的片狀或卷片狀,大小不一,厚0.3-1cm。外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多數(shù)縱向皮孔樣突起和不規(guī)則、橫裂紋,除去粗皮者顯黃白色:內(nèi)表面淡黃色,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點。質(zhì)硬而脆,斷面外層顆粒性,內(nèi)層纖維性。氣微,味苦。
2、干皮:呈不規(guī)則板片狀,大小不一,厚0.5-2cm。外表面灰黑色,極粗糙,有深裂。
飲片性狀呈不規(guī)則的絲條狀或段狀。外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多數(shù)縱向皮孔樣突起和不規(guī)則縱、橫裂紋,除去粗皮者顯黃白色。內(nèi)表面淡黃色,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點。氣微,味苦。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5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