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柳頭,中藥名。為姜科植物閉鞘姜Costusspeciosus(Koen.)Smith的根莖。植物閉鞘姜,分布于我國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水腫臌脹,淋癥,白濁,癰腫惡瘡。
中文名稱
樟柳頭別名
白石筍《嶺南采藥錄》,廣東商陸《嶺南草藥志》,觀音姜、山冬筍、橫柯《廣西藥用植物志》,像甘庶、老媽媽拐棍、毛姜、石筍《云南藥用植物名錄》。性味歸經
味辛,性寒。入腎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主治 水腫臌脹,淋癥,白濁,癰腫惡瘡。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或搗汁滴耳。注意事項 孕婦及脾胃虛弱者禁服,不宜過量及服用鮮品;白者良,赤者不可服,誤食殺人。藥理作用1、對子宮有興奮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3、舒張解痙作用。
4、降低血壓作用。
5、利尿作用。
6、鎮靜作用。
相關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治水腫,消癰腫惡瘡,落胎,殺蟲。”
2、《嶺南采藥錄》:“行水,通腸,墜胎,利二便,治十種水病。”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水病,樟柳根去粗皮,薄切曬干,為末,用黃顙魚三頭,大蒜三瓣,綠豆一合,以水一大碗同煮,豆爛為度,將豆任意先吃了,卻以汁調藥末一錢匕。(《古今醫統》引《經驗方》)
2、治百子疾(臌脹),樟柳頭白色者一兩至二兩。和豬肝煎服。(《嶺南采藥錄》)
3、治水蠱癥腫脹,樟柳頭之赤色者,搗爛絹包,縛臍中,病自小便出而愈。(《嶺南采藥錄》)
4、治急性腎炎水腫,閉鞘姜、白茅根、玉米須各15g,簕黨根、仙鶴草、車前草各9g。水煎服,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匯編》)
5、治白濁及閉口痢,樟柳頭白色者一兩至二兩。和豬精肉煎服二次。(《嶺南采藥錄》)
6、治中耳炎,鮮閉鞘姜適量。搗爛取汁,拭凈耳內污物,每日滴2-3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7、治骨折,(樟柳頭)加食鹽少許,共搗爛敷患處。(《廣西民族藥簡編》)
8、治陽痿,①(閉鞘姜)根莖30-60g,豬腎1個。燉熟,服湯食肉。②(閉鞘姜)30g,雞肉適量。每日1劑,水燉,分2次服。(《壯族民間用藥選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去凈莖葉、須根,曬干或鮮用,或切片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莖呈指狀分枝,表面淺黃棕色,具明顯的環節,節間有鱗片樣葉柄殘基,有的有根和干癟的須根。商品多為縱切、斜切或橫切片,長4-7cm,直徑2-5cm,厚2-3mm,外皮棕褐色,具縱皺,有須根及圓點狀的根痕和環節,切面淡灰黃色,粗糙,有深棕黃色環及點狀突起的維管束。氣微,味淡、微苦。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5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