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漏蘆,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藍刺頭或華東藍刺頭的干燥根,其性寒,味苦,有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之功效,常用于乳癰腫痛,癰疽發背,瘰疬瘡毒,乳汁不通,濕痹拘攣。
中文名稱
禹州漏蘆性味歸經
苦,寒。歸肺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
主治乳癰腫痛,癰疽發背,瘰疬瘡毒,乳汁不通,濕痹拘攣。
用法用量5-10g。
禁忌孕婦慎用。
注意事項1990年版《中國藥典》及其以前,祁州漏蘆和禹州漏蘆均作漏蘆藥用。自1995版《中國藥典》開始將二者單列,并把祁州漏蘆定為漏蘆的正品。
相關論述1、《本草綱目》:“禹州漏蘆,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故東垣以為手,足陽明藥,而古方治癰疽發背,以漏蘆湯為首稱也。龐安常《傷寒論》治癰疽及預解時行痘疹熱,用漏蘆葉,云無則以山梔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熱,蓋不知其能入陽明之故也。”
2、《本草經疏》:“禹州漏蘆,苦能下泄,咸能軟堅,寒能除熱,寒而通利之藥也。故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
3、《本經逢原》:“禹州漏蘆,《本經》治熱毒惡瘡,下乳汁,以其能利竅也,為消毒排膿殺蟲要藥。蓋咸能軟堅,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瀉,使邪從下而出也。”
4、《本草求真》:“禹州漏蘆,遺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熱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蘆寓有收澀之功也。”
5、《本經續疏》:“禹州漏蘆,《本經》謂其下乳汁,《別錄》謂其止遺溺,旨實相反,何歟夫溺以溫化而通,乳以清純而下。遺溺因乎熱,乳不下亦因乎熱,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于除熱,是以能使不應行者歸于應行,而應行者不得應行而不行,則漏蘆者謂為瘍證逐濕之劑可也。”
6、《本草正義》:“禹州漏蘆,滑利泄熱,與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過之。茍非實熱,不可輕用。不獨耗陰,尤損正氣。”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加工炮制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呈圓形或類圓形的厚片。外表皮灰黃色至灰褐色。切面皮部褐色,木部呈黃黑相間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6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