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藤,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羊角藤MorindaumbellataL.的根或根皮。分布于西南至東南部。具有祛風除濕,補腎止血之功效。常用于風濕關節痛,腎虛腰痛,陽痿,胃痛。
中文名稱
羊角藤別名
巴戟、白面麻、紅頭根、山八角、穿骨蟲、放筋藤、牛的藤、雞眼藤、三角藤、貓紅藤、黑風藤、鱔魚藤、湘巴戟、烏藤、百眼藤、鳥泥藤、壙羊扭、羊角扭性味歸經
味辛、甘,性溫。歸腎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祛風除濕,補腎止血。
主治風濕關節痛,腎虛腰痛,陽痿,胃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60g。
注意事項陰虛內熱者忌用。
藥理作用1、降血糖。
2、抗腫瘤。
相關論述1、《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除濕,止痛。主治胃痛,風濕關節痛。”
2、《福建藥物志》:“祛風止痛,利濕解毒。根治風濕關節痛,腰痛,黃疸型肝炎,脫肛。”
3、《湖南藥物志》:“補腎壯陽,祛風除濕。治腎虛腰痛,陽痿,早泄,風濕關節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腎虛腰痛:(羊角藤)干根皮15-30g。酌加豬骨,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2、治關節風濕通:(羊角藤)干根30-60g。酒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附注福建部分地區以本品之根作巴戟天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曬干或鮮用。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根多呈圓柱形,長短不等,直徑0.8-2.0cm。根皮呈不規則片狀、槽狀或卷筒狀。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規則皺紋或較粗的縱皺紋,具少數橫縊紋,有的皮部斷裂而露出粗糙木部,形成長短不等的節。質堅硬,柴性,易折斷,斷面呈顆粒狀,皮部較薄,內表面淺灰紫色,木部粗而脆,直徑0.5-1.4cm,約占直徑60%-70%。無臭,味淡微甜。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6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