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腦石,中藥名。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和小黃魚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的頭骨中的耳石。大黃魚我國分布于黃海、東海和南海。小黃魚我國分布于渤海、黃海和東海。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石淋,小便淋瀝不暢,鼻炎,化膿性中耳炎。
中文名稱
魚腦石性味歸經
味甘、咸,性寒。歸膀胱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利尿通淋,清熱解毒。主治 石淋,小便淋瀝不暢,鼻炎,化膿性中耳炎。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或研末,1.5-3g。外用:適量,研末,吹鼻或麻油調勻滴耳。注意事項 ~陽虛體寒者勿用。~藥理作用 消炎作用。相關論述1、《日華子》:“治淋。”
2、《開寶本草》:“主下石淋。”
3、《綱目》:“主淋瀝、小便不通。解砒霜毒、野菌毒,蠱毒。”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聚精丸:功能補腎固攝。用于夢遺滑精,小兒遺尿癥。相關配伍1、治石淋、諸淋:石首魚頭石十四枚,當歸等份。上二味搗篩為散,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立愈。單用魚頭石亦佳。(《外臺》引《古今錄驗方》)
2、治腎結石,膀胱結石:魚腦石研末,每次5g,以甘草15g,車前子50g,煎水送服。日服2次。(《中國動物藥》)
附注 魚腦石近年來發現混亂品種有黃姑魚耳石、皮氏叫姑魚耳石、魷魚耳石等。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在黃魚汛期收集,將頭骨中耳石取出,洗凈,晾干。炮制方法1、魚腦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用時打碎。
2、煅魚腦石:《醫宗金鑒》:“微煅。”現行,凈魚腦石,置適宜容器內及無煙爐火中,用武火煅有爆裂聲至紅時取出,放涼。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藥材性狀
(1)大黃魚:耳后呈長卵形,具三棱狀,前端寬圓,后端狹尖,里緣及外緣弧形。長1.5-2.3cm,寬0.8-1.5cm。全體白色,具瓷樣光澤。背面從里緣向外緣逐漸隆起呈嵴狀。近里側及外側底部可見到明顯的層狀生長紋,后端有一斜凹溝。背面有橫向嵴棱數條。腹面較平滑,前后兩端稍翹起。有一“蝌蚪”形印跡。“蝌蚪”的頭區昂仰,近圓形,伸達前緣。尾區斜直,為一“T”字形淺溝,尾端擴大,中央有一圓形突起,尾部直達后緣。邊緣溝顯著,寬而短,位于腹面里側緣與“蝌蚪”形印跡之間。質堅硬而脆,斷面可見縱向紋理和生長紋相互交織,具絹樣光澤。氣微,味淡稍澀。
(2)小黃魚:耳石長1-1.2cm,寬0.5-0.7cm。
以色潔白、質堅硬者為佳。
2、飲片性狀
魚腦石呈不規則的碎粒。完整者長卵狀三棱形,中間較寬,一端鈍圓,另一端尖,有1條斜凹溝。一面平滑,兩端微翹成船形,上面中部凸起,不平坦。全體瓷白色。質堅硬,不易破碎,氣微,味淡稍澀。煅魚腦石形如魚腦石,呈灰白色或灰褐色。質松脆。氣略焦臭,味微咸。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6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