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綠麻根,中藥名。為蕁麻科植物珠芽艾麻Laporteabulbifera(Sieb.etZucc.)Wedd.的根。分布于東北、西南及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西藏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跌打損傷,骨折疼痛,月經不調,勞傷乏力,腎炎水腫。
中文名稱
野綠麻根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肝、腎經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治 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跌打損傷,骨折疼痛,月經不調,勞傷乏力,腎炎水腫。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相關論述 《貴州草藥》:“祛風,除濕,活血。”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風濕麻木:紅禾麻根15g,鮮品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
2、治風濕關節痛:紅禾麻根30g,紅五加皮9g。泡酒服。(1-2方出自《貴州草藥》)
3、治蕁麻疹:珠芽艾麻根6-9g。水煎服;小兒酌減。
4、治勞傷乏力:珠芽艾麻根。研粉,每次6g,睡前黃酒送服,每日1次。(2-4方出自《湖南藥物志第5卷》)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根部,除去莖、葉及泥土,曬干。炮制方法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片,曬干或烘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莖連接成團塊狀,大小不等,灰棕色或棕褐色,上面有多數莖的殘基和孔洞。根簇生于根莖周圍,呈長圓錐形或細長紡錘形,扭曲,長6-20m,直徑3-6mm。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具細縱皺紋,有纖細的須根或須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淺紅棕色。氣微,味微苦、澀。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6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