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蓼,中藥名。為蓼科蓼屬植物支柱蓼PolygonumsuffultumMaxim.的根狀莖。植物支柱蓼,分布于我國河北、陜西、山西、甘肅、寧夏、江西、河南、湖北、四川及貴州等省。具有散瘀止血,理氣止痛之功效。主治跌打損傷,腰痛,胃痛,崩漏,外傷出血。
中文名稱
支柱蓼別名
九牛造、螺絲三七、算盤七、雞血七、九龍盤、蓼子七《全國中草藥匯編》。性味歸經
味微苦、澀,性平。入肝、胃、大腸經毒性
無毒《四川中藥志》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散瘀止血,理氣止痛。主治 跌打損傷,腰痛,胃痛,崩漏,外傷出血。用法用量 內服:9-15g。外用:適量,研磨涂敷或鮮品搗爛敷于患處。相關論述1、《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散血行氣,治跌打損傷及五勞七傷。”
2、《貴州民間藥物》:“治胃痛,化瘀血,治紅白痢,脫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胃痛、痢疾、腹瀉、脫肛,支柱蓼9g,水煎服(或研粉,每次服3-6g)。(《湖北藥材志》)
2、治勞傷腰痛,支柱蓼15-30g,泡酒服。(《湖北藥材志》)
附注1、《中國藥典》1977年版曾收載。
2、本種在“FloraofChina”5:285,2003的中文名為支柱拳參。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稍浸泡,潤透,切薄片,干燥,篩去碎屑。藥材鑒別
鑒別 支柱蓼一、藥材性狀~根莖呈連珠狀結節,直或稍彎曲,似一串小荸薺,長2-9厘米,直徑0.5-2厘米。表面紫褐色或棕褐色,有6-10節,每節呈扁球形,被殘存葉基,并有殘留細根及點硬,折斷面近圓形,淺粉紅色或灰黃色,近邊緣處有12-30個黃白色維管束點排成斷續環狀。氣微,味澀。~支柱蓼二、飲片性狀~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薄片。切面淺粉紅色或灰黃色,近邊緣處有12-30個黃白色維管束斷續排列成環狀;周邊紫褐色或棕褐色。質堅硬。氣微,味澀。~藥材性狀1、藥材性狀
根莖呈連珠狀結節,直或稍彎曲,似一串小荸薺,長2-9厘米,直徑0.5-2厘米。表面紫褐色或棕褐色,有6-10節,每節呈扁球形,被殘存葉基,并有殘留細根及點硬,折斷面近圓形,淺粉紅色或灰黃色,近邊緣處有12-30個黃白色維管束點排成斷續環狀。氣微,味澀。
2、飲片性狀
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薄片。切面淺粉紅色或灰黃色,近邊緣處有12-30個黃白色維管束斷續排列成環狀;周邊紫褐色或棕褐色。質堅硬。氣微,味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6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