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子,中藥名。為棕櫚科植物棕櫚Trachycarpusfortunei(Hook.)H.Wendl.的成熟果實。長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具有止血,澀腸,固精之功效。常用于腸風(fēng),崩漏,帶下,瀉痢,遺精。
中文名稱
棕櫚子性味歸經(jīng)
味苦、甘、澀,性平。歸脾、大腸經(jīng)毒性
無毒 《本草拾遺》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止血,澀腸,固精。主治 腸風(fēng),崩漏,帶下,瀉痢,遺精。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研末,6-9g。藥理作用 收縮子宮、壓迫血管、止血凝血作用。相關(guān)論述1、《本草拾遺》:“澀腸,止瀉痢,腸風(fēng)、崩中、帶下及養(yǎng)血。”
2、《云南中草藥》:“滋養(yǎng),安神。”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1、血尿膠囊:清熱,涼血,止血,利尿。
2、治療子宮出血。
相關(guān)配伍1、治血崩:棕櫚子、烏梅肉、干姜俱燒存性為末各二兩。每服二錢,空心烏梅湯調(diào)服。(《古今醫(yī)統(tǒng)》引《螽斯廣育》如圣散)
2、治腸炎:棕櫚子9-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高血壓病:棕櫚子、筋草、海州常山、牛膝、決明子各9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霜降前后,待果皮變淡藍(lán)色時采收,曬干。炮制方法 《品匯精要》:“搗碎用。”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用時搗碎。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果實腎形或近球形,常一面隆起,一面凹下,凹面有溝,旁有果柄根。長8-10mm,寬5-8mm,表面灰黃色或綠黃色,成熟者灰藍(lán)色而被蠟被,平滑或有不規(guī)則網(wǎng)狀皺紋,外果皮、中果皮較薄,常脫落而露出灰棕色或棕黑色堅硬的內(nèi)果皮。種仁乳白色,角質(zhì)。氣微,味微澀而微甜。
飲片性狀:參見“藥材性狀”項。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8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