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樹葉,中藥名。為殼斗科植物蒙櫟QuercusmongolicaFisch.exLedeb.的樹葉。分布于東北、華北及山東等地。具有清熱止痢,止咳,解毒消腫之功效。用于痢疾,腸炎,消化不良,支氣管炎,癰腫,痔瘡。
中文名稱
柞樹葉性味歸經
味微苦、澀,性平。歸脾、大腸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止痢,止咳,解毒消腫。
主治用于痢疾,腸炎,消化不良,支氣管炎,癰腫,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研末,每次1-1.5g,小兒酌減。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邪實正虛者慎用。
相關論述《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解毒。治癰疽腫毒?!?/p>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療急性菌痢。
2、治療小兒消化不良。
相關配伍1、治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柞樹葉15-30g。水煎服。
2、治小兒消化不良:嫩柞樹葉,陰干,碾成極細粉,用文火炒焦。1周歲內每服0.5g,1周歲以上漸增至0.75-1g,每日3-4次。
3、治急、慢性支氣管炎:柞樹葉25kg,水100kg。煎煮,過濾濃縮至10kg,于60-70°C的溫度下干燥成固體狀,粉碎,備用。每6小時1次,每次1-1.5g。(1-3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4、治痔瘡:柞樹葉30g。搗敷患處。(《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摘嫩葉,鮮用或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葉多破碎,完整葉片倒卵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長7-17cm,寬4-10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耳形,邊緣具7-10對深波狀鈍齒,幼葉脈有毛,老葉無毛,側脈7-11對;葉柄長2-5mm。氣微,味淡,微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8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