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鰾,中藥名。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小黃魚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黃姑魚Nibeaalbiflora(Richardson)、
中文名稱
魚鰾別名
鱁鮧、鱁鳀、魚白、鰾、魚膠、白鰾、魚脬、縼膠、魚肚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腎、肝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動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補肝腎,養血止血,散瘀消腫。主治 腎虛遺精,腰膝無力,腰痛,眩暈耳鳴,白帶,習慣性流產,血虛筋攣,產后風痙,破傷風,癲癇,再生障礙性貧血,吐血,咯血,尿血,崩漏,外傷出血,陰疽,瘺管,慢性潰瘍,皸裂,痛風,痔瘡。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研末,3-6g。外用:適量,溶化或燒灰涂敷。注意事項 魚鰾丸:孕婦禁用;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慎服。藥理作用抗潰瘍作用。
相關論述 《綱目》:“鰾,即諸魚之白脬,其中空如泡,故曰鰾。可治為膠,亦名縼膠。諸鰾皆可為膠,而海漁多以石首鰾作之,名江鰾,謂江魚之鰾也,粘物甚固。此乃工匠日用之物,而江籍多略之。”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魚鰾丸:補肝腎、益精血。相關配伍1、治腦震蕩后遺癥出現的頭暈、耳鳴:制魚鰾25g(豆油炸),菊花15g,蔓荊子15g。水煎服,每日服2次。(《中國動物藥》)
2、治白帶:魚鰾10g,豬蹄1只。共放砂鍋內,加適量的水,慢火燉爛吃。(《中國動物藥》)
3、治赤白崩中:魚縼膠三尺,焙黃研末,同雞子煎餅,好酒食之。(《綱目》)
4、治食管癌,胃癌:魚鰾,用香油炸酥,壓碎。每服5g,每日服3次。(《中國動物藥》)附注 魚鰾丸:孕婦禁用;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慎服。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后,剖腹,取出魚鰾,剖開,除去血管及粘膜洗凈,壓扁曬干或洗凈鮮用。溶化后,冷凝成的凍膠,稱為“魚膠”。炮制方法1、魚鰾: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灰屑,烘軟,切段,晾干。
2、蛤粉炒魚鰾:先用蛤粉放鍋內炒熱,再將切段的魚膠倒入,文火拌炒至表面呈松泡狀,深黃色,取出,篩去蛤粉。每魚膠10kg,用蛤粉5kg。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飲片性狀:魚鰾呈小方塊狀,黃白色或淡黃色,角質樣,半透明、質韌。氣微腥,味淡,嚼之有粘性。蛤粉炒魚鰾表面鼓起發泡,中間常空松,黃色。質酥脆,氣微香。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8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