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肫衣,中藥名。為鴨科動物家鴨AnasdomesticaLinnaeus.的砂囊角質內壁。我國大部分地區飼養。具有消食,化積之功效。常用于食積脹滿,噯腐吞酸,噎膈翻胃,諸骨哽喉。
中文名稱
鴨肫衣性味歸經
味淡,性平。歸胃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動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消食,化積。主治 食積脹滿,噯腐吞酸,噎膈翻胃,諸骨哽喉。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3-6g;研末,1.5-3g。相關論述 《綱目》:“主治諸骨哽,炙研,水服一錢即愈,取其消導也?!?h2>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噎膈翻胃:鴨肶胵(內衣即肫衣)數十個。曬干微炒,為末,每早燒酒送下六分,頻服。(《經驗廣集》鴨肫散)附注 本品功效與雞內金相似,故有些地區作雞內金之代用品使用。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四季均可宰殺,秋、冬季更適宜。宰鴨去內臟時,摘下砂囊(鴨肫),剖開,剝取內壁,曬干或烘干。炮制方法1、鴨肫衣: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2、燙鴨肫衣:《本草綱目》:“炙研。”《經驗廣集》:“曬干微炒,為末?!爆F行,取凈肫衣,置熱砂鍋中燙至發泡卷曲,呈黃褐色時取出,篩去砂,放涼。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潮~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鴨肫衣呈碟形片狀或破碎,厚約1.5mm,外表面暗綠色或黃棕色,內表面黃白色,皺紋粗且少,近邊緣有溝紋。質硬,斷面角質。氣腥,味微苦。
飲片性狀:燙鴨肫衣形如鴨肫衣,周緣發泡卷曲,略具焦斑,表面黃褐色,質松脆,易碎,腥氣較弱,微具焦香氣。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9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