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殼,中藥名。為鹿科動物原麝MoschusmoschiferusLinnaeus.及同屬雄性動物的香囊的外層皮。分布于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具有通經入絡,解毒消腫之功效。用于癰疽,疔瘡,無名腫毒。
中文名稱
麝香殼別名
臭子殼、麝殼《四川中藥志》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入脾經藥材分類
動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通經入絡,解毒消腫。主治 用于癰疽,疔瘡,無名腫毒。用法用量 內服:入散劑,1.5-2.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入膏藥敷貼。注意事項 氣血虛者禁服。相關論述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通關利竅,消腫解毒。治療疔瘡腫痛,癰疽久爛及瘡癤硬痛。”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療兒童智力不全癥。相關配伍1、治疔瘡紅腫:麝香殼,蒼耳蟲,冰片。共為末調麻油涂。
2、治癰疽久爛:麝香殼、花蕊石、龍骨、蛤粉、冰片、銀朱。共為末涂。
3、治瘡癤硬痛:麝香殼、水莧菜、地膽、豬膽汁、赤芍、黃丹。共熬膏,貼患處。(1-3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60年)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捕捉后,將香腺囊對剖,取出麝香,剩下的外殼,干燥后即成。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多順剖成2瓣或4瓣,基部相連;厚3-5mm,起層,內表面有一層棕紅色薄膜,稱“油皮”,中層稱“銀皮”。質堅韌,有濃厚的麝香氣味。以身干、個大、香氣濃者為佳。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9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