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葉荊芥,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心葉荊芥NepetacatariaL.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河南、湖北、西藏等地。具有疏風清熱,活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外感風熱,頭痛咽痛,麻疹透發不暢,吐血,衄血,外傷出血,跌打腫痛,瘡癰腫痛,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心葉荊芥別名
假荊芥、假蘇、山藿香、小荊芥、西藏土荊芥、樟腦草、荊芥、似荊芥性味歸經
味辛、性涼。歸肺、肝、脾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疏風清熱,活血止血。主治 用于外感風熱,頭痛咽痛,麻疹透發不暢,吐血,衄血,外傷出血,跌打腫痛,瘡癰腫痛,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藥理作用 對微生物的作用:對多種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相關論述1、《西藏常用中草藥》:“祛風發汗,解熱,透疹,止血。治傷風感冒,頭痛,發熱怕冷,咽喉腫痛,結膜炎,麻疹不透。炒炭后用于吐血,衄血,便血。”
2、《全國中草藥匯編》:“散瘀消腫,止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吐血,衄血,外傷出血,毒蛇咬傷,疔瘡癤腫。”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療感冒風寒,頭痛發熱:荊芥、防風、藁本各10克,黃芩、甘草各5克。水煎服。
2、治療咽喉腫痛:荊芥、桔梗各10克,山豆根9克。水煎服。
3、治療麻疹不透:荊芥、防風、浮萍各6克,紫草、蘆根各9克。水煎服。
4、治療月經過多,吐血,便血,衄血:荊芥炭10克,白茅根30克,地榆炭、仙鶴草各15克。水煎服。
5、治療大便出血:荊芥炭、槐花炭、側柏炭各10克,枳殼5克。水煎服。(1-5方出自《中草藥識別和應用圖典》)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9月割取地上部分,陰干或鮮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干燥全草,長30-90厘米,全體被白色短柔毛。莖直立,方形,綠色,側枝生于葉腋。葉對生,卵狀披針形,長1-4.5厘米,寬0.8-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粗圓鋸齒;葉柄長0.3-3.5厘米。穗狀花序頂生。小堅果,棕黃色。味辛。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0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