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粑葉,中藥名。為竹芋科植物柊葉PhryniumcapitatumWilld.的全草。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感冒發(fā)熱,痢疾,吐血,衄血,血崩,口腔潰爛,音啞,小便不利。
中文名稱
粽粑葉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淡,性微寒。歸肺、胃、大腸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感冒發(fā)熱,痢疾,吐血,衄血,血崩,口腔潰爛,音啞,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或鮮草搗爛取汁。
注意事項(xiàng)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相關(guān)論述《全國中草藥匯編》:“感冒發(fā)熱,痢疾,吐血,衄血,血崩,口腔潰爛,酒醉,小便不利,音啞。”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感冒高熱,痢疾:粽粑根莖15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2、治口腔潰爛,酒醉:粽粑葉柄15g,水煎服;或鮮全草搗爛取汁含漱或飲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3、治吐血,衄血,血崩:粽粑根莖15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4、治小便不利,音啞:粽粑葉9-15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0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