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橘葉,中藥名。為杜鵑花科植物越橘Vacciniumvitis-idaeaL.的葉。具有解毒,利濕的功效。主治淋證,痛風。
中文名稱
越橘葉拉丁文名
FoliumVacciniiVitisidaeae別名
熊果葉性味歸經
味苦,性溫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利濕。主治 淋證,痛風。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化學成分含熊果甙,熊果酸,甲基熊果甙,氫醌,氫醌單甲醚,5,7,3′,4′-四羥基黃酮-3-O-β-D-吡喃半乳糖甙,5,7,3′,4′-四羥基黃酮-3-O-β-D-吡喃葡萄糖,洋梨甙,毛柳甙,4-羥苯基-β-龍膽二糖甙,金絲桃甙,萹蓄甙,槲皮素-3-D-葡萄糖-L-鼠李糖甙,2-O-咖啡酰基熊果甙,異槲皮甙。又含鞣質和原花色素類:d-兒茶酚,1-表兒茶酚,d-沒食子兒茶酚,左旋表沒食子兒茶素,右旋兒茶素,左旋表沒食子兒茶素,右旋沒食子兒茶素,原花青素B-1,B-3,B-7,原花色素A-1,A-2,桂皮鞣質B1、B2、D1、D2,表兒茶素-(4β→8)-表兒茶素-(4β→8,2β→O→7)-兒茶素,表兒茶素-(4β→6)-表兒茶素(4β→8,2β→O→7)-兒茶素,表兒茶素-(4β→8,2β→O→7)-表兒茶素-(4α→8)-表兒茶素-(4β→8)-兒茶素,表兒茶素-(4β→8,2β→O→7)-表兒茶素-(4α→8)-表兒茶素-(4β→6)-兒茶素。還含有14種酚酸類化合物,分別為水楊酸,對-羥基苯甲酸,草木犀酸,香草酸,龍膽酸,高原兒茶酸,原兒茶酚,丁香酸,香豆酸,沒食子酸,異阿魏酸,阿魏酸,咖啡酸和芥子酸。又含苯甲酰葡萄糖甙類,有1-O-苯甲酰-β-D-葡萄糖,2-O-苯甲酰-β-D-葡萄糖,6-O-苯甲酰-α-D-葡萄糖,6-O-苯甲酰-β-D-葡萄糖。此外,還含游離氨基酸和蛋白質。
藥理作用1、抗菌作用:瓊脂擴散法證實越橘地上部分的提取物對大腸桿菌和普通變形菌有極強的抑制作用,其抑制強度為鏈霉素的1/300,這可能是由于提取物中含高濃度的熊果甙所致。
2、其他作用:干燥全草的5%提取液,對雄蛙有抗性激素作用。葉的浸劑或煎劑可作利尿劑。葉中含熊果甙在堿性尿液中分解,生成氫醌,故可用于治療膀胱炎。
相關論述1、《國藥的藥理學》:“用于淋毒性尿道炎、膀胱炎及急性僂麻質斯。”
2、《中國藥用植物圖鑒》:“為尿道防腐及利尿劑。主治痛風、淋病等癥。”
3、《吉林中草藥》:“利尿。治淋證及尿道炎。”
4、《新中草藥》:“利尿解毒。”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治尿道炎,膀胱炎:熊果葉6g。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6月間開花時采葉,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葉片多反卷,有的皺縮破碎,完整者展開后呈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cm,寬0.5-1cm。先端圓鈍或微缺,基部楔形,邊緣有細睫毛。上面暗綠色,而有光澤;下面淺綠色,散有腺點,葉有柄短,長0.5-3mm,有白毛。革質,質脆。氣微,味微酸、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0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