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葉,中藥名。為蕓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吳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的葉。植物吳茱萸,分布于我國陜西、甘肅、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具有散寒,止痛,斂瘡之功效。主治霍亂轉筋,心腹冷痛,頭痛,瘡瘍腫毒。
中文名稱
吳茱萸葉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熱毒性
無毒《日華子》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散寒,止痛,斂瘡。主治 霍亂轉筋,心腹冷痛,頭痛,瘡瘍腫毒。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加熱外敷;或煎水洗。相關論述1、《分類草藥性》:“敷瘡腫。”
2、《廣西民族藥簡編》:“水煎洗傷口,治毒蛇咬傷,搗爛敷患處,治無名腫毒。”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霍亂腳轉筋,(吳茱萸葉)和艾,以醋湯拌。(《日華子》)
2、治大寒犯腦頭痛,以酒拌(吳茱萸)葉,袋盛蒸熟,更互枕熨之,痛止為度。(《綱目》)
3、治偏頭痛,(吳茱萸)葉微火烤軟,擦頭部。(《湖南藥物志》)
4、治瘡毒久爛不愈,(吳茱萸)葉9g,搗爛敷患處。又方:葉搗汁,加水洗患處。(《湖南藥物志》)
5、治手術后腸麻痹,用鮮〔吳茱萸)葉45g(或果30g),搗爛炒熱用紗布包敷臍部,外加熱水袋。孕婦慎用。(《廣西本草選編》)
加工炮制
炮制方法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鮮用或曬干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多為小葉,完整的葉為單數羽狀復葉;葉軸略呈圓柱形,黃褐色,被黃白色柔毛。小葉常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橢圓形至卵圓形,長5-15cm,寬2.5-6cm,先端短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黃褐色,上面在放大鏡下可見透明油點,下面密被黃白色柔毛,主脈突起,側脈羽狀。質脆,易碎。氣微香,味辛、苦、辣。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2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