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黃連,中藥名。為小檗科小檗屬植物九蓮小檗BerberisjulianaeSchneid.或湖北小檗BerberisgagnepainiiSchneid.的根或莖葉。植物九蓮小檗,分布于我國湖北、四川、貴州、湖南、廣西;植物湖北小檗,分布于湖北、云南、四川、貴州。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之功效。主治熱瀉,赤痢,火眼赤痛,齒齦腫痛,痄腮,丹毒,熱淋,濕疹。
中文名稱
土黃連別名
雞足黃連《昆明藥植調查報告》,三顆針《四川常用中草藥》性味歸經
味苦,性大寒。入心、肝、大腸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主治 熱瀉,赤痢,火眼赤痛,齒齦腫痛,痄腮,丹毒,熱淋,濕疹。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根6~9g,莖葉30~60g。外用:適量,乳汁泡點眼或研末敷。藥理作用1、抑制痢疾桿菌作用。
2、促進吞噬細胞吞噬能力作用。
相關論述1、《滇南本草》:“瀉小腸經實火,胃中實火,利小便。止熱淋疼痛,牙根腫疼。咽喉痛,小兒乳蛾,痄腮。”
2、《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勞傷吐血,咽喉腫痛,腹瀉,齒痛,耳心痛。跌打損傷紅腫。”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肝癌,土黃連、半枝蓮、太子參各15g,半邊蓮18g,積雪草、茯苓各12g,郁金、車前子、黃芪、生曬參各10g。水煎服。(《抗癌植物藥及其驗方》)
2、治腸癌、急性白血病等,土黃連、苦參、白頭翁各15g,重樓25g,鬼箭羽、野菊花、白英各30g。水煎服。(《腫瘤臨證備要》)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根部,全年采葉,曬干或烘干備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粗壯,彎曲,有分枝,長30~50㎝,直徑2~4㎝。表面棕黃色或土黃色。具縱皺溝紋,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皮部棕黃色,木部邊緣淡黃色,具明顯的放射紋理。新鮮時多切成厚約0.5~1㎝片或砍成1~2㎝厚片。氣微,味極苦。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2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