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籠草,中藥名。為豬籠草科植物豬籠草Nepenthesmirabilis(Lour.)Druce的莖葉。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潤肺止咳,清熱利濕排石,解毒消腫之功效。用于肺燥咳血,感冒咳嗽,百日咳,黃疸,痢疾,尿路結(jié)石;亦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病,糖尿病,瘡瘍癰腫。
中文名稱
豬籠草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淡,性涼。歸肺、肝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潤肺止咳,清熱利濕排石,解毒消腫。主治 用于肺燥咳血,感冒咳嗽,百日咳,黃疸,痢疾,尿路結(jié)石;亦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病,糖尿病,瘡瘍癰腫。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爛敷。注意事項(xiàng) 孕婦慎用。相關(guān)論述 《廣東中藥》:“清肺部燥火,治咳血及百日咳。”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 用于治療黃疸型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尿路結(jié)石,高血壓病,百日咳和感冒咳嗽等。相關(guān)配伍 治高血壓病:豬籠草1000g,豨薟草260g,桑椹子260g。水煎2次,每次1小時(shí),濃縮成1000ml。口服,每日3次,每次20ml。(《農(nóng)村中草藥制劑技術(shù)》降壓合劑)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切段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為干燥的莖、葉,尤以葉先端之囊狀體為主。葉片紙質(zhì),完整葉片展平后長圓形或披針形,上表面灰褐色而有紫暈,葉脈清晰,下表面暗棕色;主脈凸出延長成卷須,約與葉等長,卷須先端連一囊狀體;囊狀體多已壓扁,囊先端連一囊蓋,外表面棕褐色至棕黃色,較皺縮,內(nèi)表面紅棕色至黃棕色,平滑,密布腺點(diǎn),囊的底部常殘存昆蟲尸體碎片。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2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