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萩,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葉底珠Securinegasuffruticosa(Plll.)Rehd.的嫩枝葉或根。具有祛風活血,益腎強筋的功效。主治風濕腰痛,四肢麻木,陽痿,小兒疳積,面神經麻痹,小兒麻痹癥后遺癥。
中文名稱
一葉萩別名
小粒蒿、橫子、粉條、老鼠牙、馬掃帚牙、小孩拳、葉下珠、狗舌條、八顆葉下珠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微溫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祛風活血,益腎強筋。
主治風濕腰痛,四肢麻木,陽痿,小兒疳積,面神經麻痹,小兒麻痹癥后遺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
注意事項本品有毒,宜慎服。
化學成分1、植株含一葉萩堿,葉底珠堿,葉中含二氫一葉萩堿。又含一葉萩醇A,一葉萩醇B,一葉萩醇C,苦味酸鹽,別一葉萩堿。葉及嫩莖含一葉萩堿。
2、種子含0.2%烴類,95%三酰甘油類,1.0%游離脂肪酸,0.6%甾醇,2.6%二酰及羥基酰二酰甘油類,0.1%單酰甘油類,0.5%極性類脂類,亞麻酸(總量的63.9%)及亞油酸。另含羥基脂肪酸,主要有12-羥基十七烷酸,12-羥基二十烷酸,羥基庚酸及羥基十八烷酸。
3、根皮含一葉萩新堿。
藥理作用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一葉萩堿具有士的寧樣的中樞興奮作用,對脊髓的興奮作用最強。地西泮對小鼠由一葉萩堿引起的驚厥有拮抗作用。一葉萩堿是一種GABA受體拮抗劑。一葉萩堿可促進正常小鼠的學習和提高記憶再現力,對酒精造成的記憶獲得和記憶再現不良均有明顯改善作用;但對M-膽堿阻滯劑東莨菪堿和多巴胺拮抗劑氟哌啶醇引起的記憶獲得障礙并無改善作用。推測萩堿是通過拮抗中樞GABA這一抑制性遞質而對記憶過程起到促進作用的。一葉萩堿對大腦皮質的作用是使條件反射加強,潛伏期縮短,并能使家兔腦電出現高幅慢波;還能增加大腦、脊髓、肝、腎、骨骼肌的耗氧量。
2、其他作用:葉的煎劑及小劑量一葉萩堿對蟾蜍和貓的心臟皆有興奮作用;對兔和犬均有呼吸興奮和血壓下降作用。
毒理作用動物實驗中,觀察到一葉萩堿中毒是通過興奮脊髓引起強直性驚厥,最后死于呼吸停止。其作用與士的寧一樣,但較弱。引起貓驚厥的量約為士的寧的10.5倍,引起死亡的量約為士的寧的100倍。硝酸一葉萩堿小鼠灌胃,腹腔注射及靜注的LD50分別為270±20.2mg/kg,31.8±1.58mg/kg和6.23±0.16mg/kg,對大鼠則分別為>800mg/kg、41±2.2mg/kg及15.1±0.48mg/kg。另有報告,小鼠靜注的LD50為3.5mg/kg。亞急性毒性,給斷乳大鼠腹腔注射硝酸一葉萩堿每日1次,每次16mg/kg,連續15d,對動物生長、血象、肝腎功能及骨髓功能均無明顯影響。犬皮下注射5mg/kg,連續10d,對其血象和肝腎功能等也未見有明影響。
相關論述1、《內蒙古中草藥》:“興奮中樞神經。主治脊髓灰白質炎后遺癥,神經衰弱,陽痿。”
2、《湖南藥物志》:“補腎壯陽,強筋骨,通血脈。”
3、《沙漠地區藥用植物》:“對心臟有興奮作用,能加強心臟的收縮。”
4、《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活血,補腎強筋。主治面神經麻痹,小兒麻痹后遺癥,眩暈,耳聾,神經衰弱,嗜睡癥。”
5、《浙江藥用植物志》:“主治面神經麻痹,小兒麻痹癥及后遺癥,興奮性降低的神經衰弱,直立性低血壓,眩暈,耳鳴,耳聾,手足麻木,偏癱,風濕腰痛,陽痿。”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陽痿:一葉萩根15-18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小兒疳積:(一葉萩)根15-18g,加紫青藤(鼠李科牯嶺勾兒茶)、白馬骨(茜草科六月雪)根、野剛子(馬錢科醉魚草)根、倒壓刺(豆科云實)根或莖各15-18g,果大豆炒半生半熟13-14粒,紅棗4-5粒。水煎,沖紅糖,早晚空腹各服1次。忌酸辣及堅硬食物。(《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嫩枝葉,春末至秋末均可采收,割取連葉的綠色嫰枝,扎成小把,陰干;根全年均可采,除去泥沙,洗凈,切片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嫩枝條呈圓柱形,略具棱角,長約25-40cm,粗端徑約2mm。表面暗綠黃色,具縱向細紋理。葉多皺縮破碎,有時尚有黃色花朵或灰黑色果實。質脆,斷面中央白色,四周纖維狀。氣微,味微辛而苦。根不規則分枝,圓柱形,表面紅棕色,有細縱皺、疏生突起的小點或橫向皮孔。質脆,斷面不整齊,木質部淡黃白色。氣微,味淡轉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2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