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風,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六耳鈴Blumealaciniata(Roxb.)DC.的全草。分布于華南及福建、臺灣、貴州、云南等地。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傷風感冒,頭風頭痛,風寒濕痹,關節酸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癤,濕疹,蛇傷。
中文名稱
走馬風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微溫。歸肝、心、脾、腎經毒性
無毒 《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手冊》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主治 傷風感冒,頭風頭痛,風寒濕痹,關節酸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癤,濕疹,蛇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藥理作用 抑菌和鎮痛作用。相關論述1、《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手冊》:“治婦女產后骨痛,頭痛,風濕骨痛,跌打腫痛。”
2、《全國中草藥匯編》:“治濕疹,毒蛇咬傷。”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臨床用于治療傷風感冒,頭風頭痛,風濕性關節腫痛,跌打損傷,丹毒,濕疹,皮膚癰癤腫痛和蛇咬傷等。相關配伍 治癰癤、蜂窩組織炎、丹毒等急性感染:走馬風、千里光、三叉苦各5份,土荊芥(藜科)2份。共研細末,加適量米酒拌成濕粉狀,再加適量凡士林調勻,涂患處。(《全國中草藥匯編》)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切段,晾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葉片干燥,皺縮。完整葉片倒卵狀長圓形或倒卵形,有時琴狀羽裂,裂片三角形至三角狀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長柄,邊緣具不規則的鋸齒或粗齒或全緣。葉面均被短柔毛;中脈在下面凸起;側脈5-7對;網脈明顯或有時不明顯。氣微,味苦微辣。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3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