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桂皮,中藥名。為樟科植物香桂CinnamomumsubaveniumMiq.的樹皮、根或根皮。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活血通脈之功效。用于胃寒疼痛,胸滿腹痛,嘔吐泄瀉,疝氣疼痛,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血痢腸風(fēng)。
中文名稱
香桂皮性味歸經(jīng)
味辛,性溫。歸胃、脾、肝經(jīng)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活血通脈。主治 用于胃寒疼痛,胸滿腹痛,嘔吐泄瀉,疝氣疼痛,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血痢腸風(fēng)。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爛,或研末,外敷。注意事項(xiàng) 陰虛有火者忌服。相關(guān)論述 《湖南藥物志》:“溫胃散寒,寬中下氣?!?h2>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胃寒氣痛:秦氏桂樹根15g,香附子6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寒性胃痛,腹痛,疝氣痛:香桂皮研粉,每次0.9-1.5g,吞服。(《恩施中草藥手冊》)
3、治風(fēng)濕痹痛:香桂皮或根、豨薟草、虎刺各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4、治創(chuàng)傷出血:香桂根皮曬干,研粉,外敷傷處。(《全國中草藥匯編》)
附注 該種的果實(shí)、葉亦入藥。果實(shí)秋季采收,曬干。葉全年可采,鮮用。常用處方:樹皮、果實(shí)3-9g,研末吞服;外用鮮葉搗爛外敷。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立夏前后,在近樹根處及樹干分枝處,上下各橫截半周,剝?nèi)“胫軜淦?,保留半周,讓其繼續(xù)生長。全年均可采,洗凈,曬至7-8成干,層疊作圓筒狀,再曬干,捆扎成件。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樹皮呈不規(guī)則板片狀,邊緣常翹起,長短寬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灰棕色,散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地衣斑及不明顯的皮孔;內(nèi)表面紅棕色,光滑,具細(xì)縱紋。質(zhì)堅(jiān)硬,較易折斷,斷面較平坦,可見細(xì)縱紋。有特異芳香氣,味辛而微苦。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4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