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豇豆,中藥名。為苦苣苔科植物肉葉吊石苣苔LysionotuscarnosusHamsl.的全草。分布于貴州、廣西及云南。具有散風止咳,化食消積之功效。常用于風寒咳嗽,小兒疳積,外傷出血。
中文名稱
巖豇豆性味歸經
味辛、微甘,性平。歸肺、脾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散風止咳,化食消積。主治 風寒咳嗽,小兒疳積,外傷出血。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敷。藥理作用1、抗菌作用。
2、祛痰、平喘和止咳作用。
相關論述1、《貴州草藥》:“驅風,止咳,生肌,止血,補虛,軟堅?!?/p>
2、《廣西本草選編》:“宣肺止咳,止血生肌。主治感冒風寒,慢性氣管炎,勞傷吐血,產后腹痛,小兒疳積,外傷出血。”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復方巖蓮片: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等。相關配伍1、治咳喘或風寒咳嗽:巖豇豆30g。煎水服。(《貴州草藥》)
2、治小兒疳積:巖豇豆、小夜關門各9g,鴨公頭葉3g,瓷瓦灰1g。調水蒸豬肝吃。(《貴州草藥》)
3、治九子瘍(瘰疬):巖豇豆30g,天南星15g。研末,用甜酒糟炒后敷患處。(《貴州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常綠小灌木。匍匐莖灰色,圓柱形,有縱皺紋,節膨大,常附有不定根,節間長短不一;質脆,折斷面黃綠色或黃棕色,中心有空隙,葉多數3片輪生,革質,灰綠色或灰棕色,狹卵形或狹矩圓形,長3-5cm,寬0.8-1.2cm,基部鈍,中部以上有鋸齒3-5對,下部全緣或微波狀,主脈下凹,側脈不明顯,葉柄短?;ǖt色,腋生或頂生,聚傘花序。蒴果條形。氣微,味苦澀。
以葉多、莖細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4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