纈草,中藥名。為敗醬科纈草屬植物纈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黑水纈草Valeriana amurensis Smir.ex Kom.、寬葉纈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var.latifolia Miq.的根、根莖。纈草、寬葉纈草分布于我國東北至西南;黑水纈草分布于黑龍江、吉林和遼寧。具有安心神,祛風濕,行氣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癲狂,臟躁,風濕痹痛,脘腹脹痛,痛經,經閉,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纈草拉丁文名
Valerianae Officinalis Rhizoma Et Radix別名
穿心排草、鹿子草、甘松、貓食菜、滿山香、抓地虎、拔地麻、七里香、大救駕、小救駕、香草、蜘蛛香、滿坡香、五里香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溫;歸心、肝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安心神,祛風濕,行氣血,止痛。
主治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癲狂,臟躁,風濕痹痛,脘腹脹痛,痛經,經閉,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尚不明確。
化學成分含纈草三酯,還含有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乙酸龍腦酯、異戊酸龍腦酯及龍腦等;又含生物堿、黃酮類、多種氨基酸等。
藥理作用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纈草有鎮靜作用,可增強巴比妥的睡眠時間。
2、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纈草有明顯的擴張冠脈血管、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3、其他作用:纈草有抗菌作用,對離體腸道平滑肌有明顯的松弛和解痙作用。
相關論述1、《科學的民間藥草》:用于神經衰弱,精神不安
2、《中國藥物植物圖鑒》:對神經衰弱及失眠有良好療效,尤其對婦女的神經衰弱癥效力更好。
3、《山東中藥》:有調經作用。治婦女經閉,月經困難等癥。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神經衰弱,心悸:纈草6g,水煎服;或纈草30g,浸于白酒150ml,48h后分服(本方為1星期量)。(《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2、治神經衰弱,失眠:纈草9g,煎服。或纈草、合歡皮、石菖蒲各9g。煎服。(《安徽中草藥》)
3、治癔病:①纈草9g,陳皮30g。水煎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②纈草、甘草各9g,大棗5枚。煎服。(《安徽中草藥》)
4、治胃神經官能癥:纈草、木香、吳茱萸各6g。煎服(《安徽中草藥》)
5、治風濕性關節炎:纈草9g,獨活9g,防風9g,當歸9g,桂枝6g。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6、治腰痛、腿痛、跌打損傷:纈草3g。研末水沖服或加童便沖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7、治跌打損傷:纈草15g,姜黃15g,制沒藥9g,生大黃12g,紅花30g,生梔子30g。共研細末,用食油調成糊狀,貼腫處,每日換藥1次。(《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相關配伍1、纈草配當歸:纈草主入心經,養心安神;當歸補血。兩藥合用,治療心脾兩虛,氣血雙虧,心神失養之證。
2、纈草配紅花;纈草理氣活血止痛;紅花活血祛瘀,調經止痛。兩藥合用,治療血瘀氣滯之經閉、痛經、跌打損傷等。
相關藥品癲癇寧片、盤龍七片。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9-10月間采挖,去掉莖葉及泥土,曬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凈,悶潤,根莖切厚片;根切中段,干燥,篩去灰屑。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纈草:根莖呈類圓柱形,較粗短,長0.5-2cm,直徑0.4-1.5cm,表面黃棕色至褐色,粗糙,有葉柄殘基,上端有殘留莖基,中空,有的根莖有橫生分枝,遠端節部有莖基殘留,節間長1-2cm,根莖周圍和下端叢生多數細根,末端纖細,表面黃棕色至褐色,具縱皺紋。質稍韌,斷面周圍黃褐色或褐色,中心黃白色。有特異臭氣,干品更濃。味微辣,后微苦,且有清涼感。以根頭粗壯,根長,表面黃棕色,氣味濃烈者為佳。
2、黑水纈草:根莖呈頭狀,長0.3-1.4cm,直徑0.3-1cm,表面棕黃色,頂端殘留有棕黃色地上莖和葉柄殘基,四周密生多數小細根。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中間有空隙。具特殊臭氣,味微苦。
3、寬葉纈草:藥材性狀與纈草基本相似。
飲片性狀根莖為類圓形厚片,表面黃棕色或暗棕色,周邊密生無數條不定根。根段狀,外表黃棕色或灰棕色,有縱皺紋,并生有極細支根,切面黃白色或黃色,角質。有特異芳香氣,味先甜后微苦、辣。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5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