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藥,中藥名。為蓼科蓼屬植物火炭母草PolygonumchinenseL.的全草。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經之功效。用于泄瀉,痢疾,咽喉腫痛,白喉,肺熱咳嗽,百日咳,肝炎,帶下,癰腫,中耳炎,濕疹,眩暈耳鳴,角膜云翳,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暈藥性味歸經
味甘、酸,性平。歸肺、大腸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經。主治 用于泄瀉,痢疾,咽喉腫痛,白喉,肺熱咳嗽,百日咳,肝炎,帶下,癰腫,中耳炎,濕疹,眩暈耳鳴,角膜云翳,跌打損傷。用法用量 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服或煎水洗。注意事項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正在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或孕婦,均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藥理作用1、抗真菌作用。
2、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3、對平滑肌和骨骼肌的作用,對回腸有收縮作用,對十二指腸可輕度增強其張力。
4、降壓作用。
5、中樞神經作用。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赤白痢:火炭母草和海沙搗爛取汁,沖沸水,加糖少許服之。(《嶺南采藥錄》)
2、治痢疾,腸炎,消化不良:火炭母、小鳳尾、布渣葉各20g,水煎服。(廣東《中草藥處方選編》)
3、治急慢性菌?。夯鹛磕浮⒁澳档じ?0g。水煎,每日一劑,分三次服。對慢性菌痢,可以同樣劑量做保留灌腸,每日二次,七至十天為一療程。(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附注 火炭母的根亦供藥用,有補益脾腎,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作用,主治體虛乏力,耳鳴耳聾,頭目眩暈,白帶,乳癰,跌打損傷。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間采收,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莖扁圓柱形,有分枝,節稍膨大,下部節上有須根;表面淡綠色或紫褐色,無毛,有細棱,質脆,易折斷,斷面灰黃色,多中空。葉互生,多卷縮,破碎,葉片展平后呈卵狀長圓形。先端短尖,基部截形或稍圓,全緣,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色較淺,兩面近無毛;托葉鞘筒狀,膜質,先端偏斜。氣微,味酸、微澀。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5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