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蘇草,中藥名。為唇形科香薷屬植物野拔子ElsholtziarugulosaHemsl.的全草。分布于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具有疏風(fēng)解表,利濕之功效。用于感冒,頭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痢疾。
中文名稱
香蘇草別名
野巴子、野拔子、野香蘇、小鐵蘇、掃把茶、草拔子、香芝麻蒿、皺葉香薷、小蘇蘇棵性味歸經(jīng)
味辛,性涼。歸肺、胃、膀胱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疏風(fēng)解表,利濕。主治 用于感冒,頭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痢疾。用法用量 內(nèi)服:9-15g。相關(guān)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疏風(fēng)解表,利濕。主治感冒,頭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痢疾。”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感冒發(fā)熱,頭痛嘔吐:香蘇草9g,姜味草3g,防風(fēng)6g。水煎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2、治消化不良,腹痛:小蘇蘇棵干花、葉適量。研末,拌紅糖少許,每服3-6g,溫開水送服。(《紅河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收,去雜質(zhì),曬干備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莖呈方柱形,長30-150cm,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有不規(guī)則裂紋和白色短柔毛。葉對生,皺縮或脫落,展平后呈橢圓形或菱狀橢圓形,長1-3cm,寬0.5-2cm,表面略綠色,有皺縮及粗毛茸,背面灰綠色,密生灰白色短柔毛;葉柄長0.5-2.5cm。在頂端或葉腋可見假穗狀花序,花黃白色。氣香,味辛、涼。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6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