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中藥名。為雉科雉屬動物環頸雉PhasianuscolchicusLinnaeus的肉。分布幾遍全國各地。具有補中益氣,生津止渴之功效。主治脾虛泄痢,胸腹脹滿,消渴,小便頻數,痰喘,瘡瘺。
中文名稱
雉性味歸經
味甘、酸,性溫。入脾、胃、肝經毒性
無毒《別錄》藥材分類
動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補中益氣,生津止渴。
主治脾虛泄痢,胸腹脹滿,消渴,小便頻數,痰喘,瘡瘺。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煮食;燒存性研末,每次3-6g。
注意事項有痼疾者慎服。
相關論述1、《別錄》:“補中益氣力,止泄痢,除蟻瘺。”
2、《新修本草》:“主諸瘺瘡?!?/p>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脾胃氣虛下痢,日夜不止,腸滑,不下食,野雞一只。如食法,細研,著橘皮,椒、蔥、鹽、醬調和,作餛飩熟煮,空心食下。(《食醫心鏡》)
2、治消渴,飲水無度,小便多,口干渴,雉一只。細切,和鹽、豉作羹食。(《食醫心鏡》)
3、治消渴,舌焦口干,小便數,野雞一只。以五味煮令極熟,服二升半已來,去肉取汁,渴飲之。肉亦可食。(《食醫心鏡》)
4、治痔氣下血不止,無力,野雞一只。制如食法。細切,著少面,并椒、鹽、蔥白調和,搜作餅,炙熟,和醋食之。(《食醫心鏡》)
5、治腹腫,野雞(不問雌雄)一只,陳皮、茴香(炒)、生姜、馬芹子(炒)、川椒(炒)等分。上用蔥、醋浸一宿,蒸餅和雞肉同作料為餡,少著鹽,外用面包皮作餛飩,煮熟爛食用。(《類編朱氏集驗方》)
附注野雞腦:攪勻,涂凍瘡。野雞頭:燒灰和麻油,涂丹毒。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四季可捕捉,以冬季為佳,宰殺后去羽毛及內臟,取肉鮮用。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6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