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柄菊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腫柄菊Tithoniadiversifolia(Hemsl.)A.Gray的葉。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于急性胃腸炎,瘡瘍腫毒。
中文名稱
腫柄菊葉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性涼。歸心、大腸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主治 用于急性胃腸炎,瘡瘍腫毒。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敷。藥理作用腫柄菊葉有抗艾滋病病毒活性,還有抗菌和抗炎作用。腫柄菊葉所含的tagichininC是抗癌的活性成分,可安全服用。
相關(guān)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葉:用于急性胃腸炎,外用于瘡瘍腫毒。”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艾滋病病毒感染,發(fā)熱,嘔吐,腹痛,腹瀉:腫柄菊葉、黃芩各15g,雞眼草(豆科或蝶形花科)、紫花地丁、酢漿草(酢漿草科)、白花蛇舌草(茜草科)、魚腥草(后下)各30g。水煎服。
2、艾滋病病毒感染,皮膚瘙癢,皮疹為綠豆或黃豆大的水皰、膿皰:鮮腫柄菊葉、苦楝根皮、野菊花各適量。水煎取濃汁,外洗敷患處;同時取腫柄菊葉、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藤各15g。水煎服。
(1-2方出自《艾滋病中草藥原色圖譜》)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6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