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藤,中藥名。為桑科植物地瓜榕FicustikouaBur.的莖、葉。分布于西南及陜西、湖北、湖南、廣西、西藏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活血通絡,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于肺熱咳嗽,痢疾,水腫,黃疸,小兒消化不良,風濕疼痛,經閉,帶下,跌打損傷,痔瘡出血,無名腫毒。
中文名稱
地瓜藤別名
過江龍、土瓜、地蜈蚣、過山龍、牛馬藤、過石龍、鋪地蜈蚣、地瓜莖、牛托鼻、攔路虎、地木耳、野地瓜藤、霜坡虎、爬地牛奶、鉆地龍、遍地金、地板藤、地枇杷、萬年扒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肺、肝、脾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活血通絡,解毒消腫。主治 肺熱咳嗽,痢疾,水腫,黃疸,小兒消化不良,風濕疼痛,經閉,帶下,跌打損傷,痔瘡出血,無名腫毒。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注意事項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無濕熱瘀滯者勿用。”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相關論述1、《天寶本草》:“專治紅白兩痢癥。”
2、《分類草藥性》:“葉,包瘡毒。”
3、南藥《中草藥學》:“收澀,活絡。主治中毒性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久瀉,斷手再植,刀斧傷。”
4、《全國中草藥匯編》:“主治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尿路感染,白帶,感冒。”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相關配伍1、治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地枇杷150g,水煎去渣,濃縮至300ml。每次10ml,每日3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2、治急性胃腸炎,小兒消化不良:地枇杷1500g,加水10000ml,煎至3000ml。成人每次服100ml,每日2次,小兒消化不良每次服20-30ml。(《全國中草藥匯編》)
3、治疥癬,蕁麻疹:地板藤藤葉。煎水洗患處。(《文山中草藥》)
4、治蛔蟲癥:地板藤鮮葉3-9g。水煎服,日服2次。(《文山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0月采收,洗凈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莖枝圓柱形,直徑4-6mm,常附有須狀不定根。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具縱皺紋,幼枝有明顯的環狀托葉痕。質稍硬,斷面中央有髓。葉多皺折,破碎;完整葉倒卵狀橢圓形,長1.5-6cm,寬l-4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灰綠色至深綠色,下面灰綠色,網脈明顯。紙質易碎。氣微,味淡。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7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