苘麻,中藥名。為錦葵科植物苘麻AbutilontheophrastiMedic.[A.avicennaeGaertn.]的全草或葉。我國除青藏高原不產外,其他各地均產,東北各地也有栽培。具有清熱利濕,解毒開竅之功效。常用于痢疾,中耳炎,耳鳴,耳聾,睪丸炎,化膿性扁桃體炎,癰疽腫毒。
中文名稱
苘麻別名
白麻、青麻、野棉花、葉生毛、磨盤單、車輪草、點圓子草、饅頭姆、孔麻、磨仔盾、毛盾草、野火麻、野芝麻、紫青、綠箐、野苘、野麻、鬼饅頭草、金盤銀盞。性味歸經
味苦,性平。歸脾、腎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解毒開竅。主治 用于痢疾,中耳炎,耳鳴,耳聾,睪丸炎,化膿性扁桃體炎,癰疽腫毒。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相關論述1、《新修本草》:“今人作布及索,?麻也。實似大麻子。九月、十月采實,陰干。”
2、《本草圖經》:“苘實,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北人種以績布及打繩索。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葉似苧而薄,花黃,實帶殼如蜀葵,中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實,陰干用。古方亦用根。”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慢性中耳炎:苘麻鮮全草60g,豬耳適量,水煎服;或苘麻15g,糯米30g,毛蚶20粒,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2、治小兒聤耳有瘡及惡肉:白麻稭(取皮)一合,花燕脂十顆(雄黃少許)。上搗篩,細研,敷耳中令滿,一兩度愈。(《外臺秘要》引《古今錄驗方》雄黃散)
3、治化膿性扁桃體炎:苘麻、一枝花各15g,天胡妥9g。水煎服或搗爛絞汁服。(《福建藥物志》)
4、治癰疸腫毒:(苘麻)鮮葉和蜜搗敷。如漫腫無頭者,取鮮葉和紅糖搗敷,內服子實一枚,日服2次。(《福建民間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7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