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櫞,中藥名。為蕓香科柑橘屬植物枸櫞Citrus medica L.或香圓Citrus wilsonii Tanaka的成熟果實。具有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的功效。主治肝郁胸脅脹痛,氣滯脘腹脹痛,痰飲咳嗽,胸膈不利。
中文名稱
香櫞拉丁文名
Cyperi Rhizoma別名
鉤緣干、香泡樹性味歸經
味辛、微味苦、酸,性溫;歸肝、脾、胃、肺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香櫞)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
主治主要用于肝郁脅肋脹痛,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噯氣吞酸、嘔惡食少,痰飲咳嗽、胸膈不利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陰虛有熱者慎用。
化學成分本品枸櫞及香櫞均含橙皮苷、檸檬酸、蘋果酸、維生素C及揮發油等。
藥理作用1、抗炎作用:所含橙皮苷對豚鼠因維生素C缺乏而致的眼球結膜血管內細胞凝集及毛細血管抵抗力降低有改善作用,能降低馬血細胞凝聚。
2、抗病毒作用:橙皮苷保護細胞不受病毒侵害,預防流感病毒的感染。
3、此外,香櫞尚有一定的促進胃腸蠕動、健胃、祛痰作用。
相關論述1、《本草從新》:平肝舒郁,理肺氣,通經利水。
2、《本草便讀》:下氣消痰,寬中快膈。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肝郁胸脅脹痛,常配柴胡、郁金、佛手等同用。本品功同佛手,但效力較遜。
2、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噯氣吞酸,嘔惡食少,可與木香、砂仁、藿香等同用。
3、治痰多、咳嗽、胸悶等,常配伍生姜、半夏、茯苓等。
相關配伍1、香櫞配陳皮:香櫞味辛、微苦、酸,性溫,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陳皮辛苦溫,燥濕化痰,理氣和中。香櫞藥性平和,善理肝胃氣滯;陳皮藥力較強,善理脾胃氣滯。二藥合用,使得理氣燥濕化痰之功增強。適用于脾胃或肝胃氣滯,痰濕咳嗽。
2、香櫞配佛手:香櫞、佛手均味辛香苦溫,歸肝、脾、胃、肺經,均具有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之功。然佛手芳香辛散,苦溫通降,以醒脾開胃,疏肝和胃,理氣快膈,行氣止痛為主;香櫞清香之力稍遜,行氣之力亦差,然和胃化痰之功見長。二藥相須為用,理氣寬胸止痛、疏肝和胃、健胃化痰之力益彰。
鑒別用藥佛手與香櫞:均為蕓香科植物,皆辛香苦溫,歸肝、脾、胃、肺經,藥力平和,均能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主治肝郁氣滯、脾胃氣滯及咳嗽、痰多等。但佛手力較香櫞為強,又偏理肝胃之氣而止痛效佳;香櫞力較佛手為緩,又偏理脾肺之氣而化痰效佳。
相關藥品恒制咳喘膠囊、舒肝和胃丸(口服液)、養胃寧膠囊、醒脾開胃顆粒。
相關方劑溫中平胃散(《醫醇賸義》)、消臌萬應丹(《重訂通俗傷寒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定植后4-5年結果,9-10月果實變黃成熟時采摘,用糠殼堆1星期,待皮變金黃色后,切成1cm厚,攤開曝曬;遇雨天可烘干。
炮制方法1、香櫞:取原個藥材,洗凈,潤透,去瓤,切厚片干燥;或取原厚片,除去雜質,噴淋清水,潤透,切絲,曬干。
2、炒香櫞:取凈香櫞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涼。
3、麩炒香櫞:取麩皮撒入熱鍋內,用中火加熱,候冒煙時加入凈香櫞片或絲,拌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焦麩皮及瓢核,放涼。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炒香櫞、麩炒香櫞,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30ml,浸泡1小時,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石油醚(60-90℃)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香櫞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乙酸乙酯(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3%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
藥材性狀1、枸櫞:為圓形或長圓形片,直徑3-10cm,厚約2-5mm。橫切面邊緣略呈波狀,外果皮黃綠色或淺橙黃色,散有凹入的油點;中果皮厚1.5-3.5cm,黃白色,較粗糙,有不規則的網狀突起(維管束)。瓤囊11-16瓣,有時可見棕紅色皺縮的汁胞殘留;種子1-2顆。中軸明顯,寬至1.2cm。質柔韌。氣清香,味微甜而苦辛。以片包黃白、香氣濃者為佳。
2、香圓:為類球形或圓形片狀,直徑4-7cm。表面灰綠色或黃棕色,較粗糙,密布凹陷小油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及圓圈狀環紋,習稱“金錢環”,基部有果柄痕。質堅硬,橫切面邊緣油點明顯,中果皮厚約0.5cm,瓤囊9-12瓣,棕色或淡棕色,間有黃白色種子。氣香,味酸而苦。以個大、皮粗、色黑綠、香氣濃者為佳。
飲片性狀1、香櫞:參見藥材性狀。
2、炒香櫞:形如香櫞,表面黃色,質焦脆氣香。
3、麩炒香櫞:形如香櫞,表面淡黃,質脆,略具麩香氣。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8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