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核桃,中藥名。為堇菜科植物毛果堇菜ViolacollinaBess.的全草。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寧夏、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功效。常用于瘡瘍腫毒,肺癰,跌打損傷疼痛,刀傷出血,外感咳嗽。
中文名稱
地核桃別名
山核桃、箭頭草、匙頭菜、銀地匙、白毛葉地丁草、地丁子、懷胎草性味歸經(jīng)
味苦、辛,性寒。歸肺、肝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治 瘡瘍腫毒,肺癰,跌打損傷疼痛,刀傷出血,外感咳嗽。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注意事項(xiàng) 虛寒性瘡瘍及瘡瘍已破潰者禁用。~《貴州民間藥物》:“忌雞、血、面、蛋等食物。”相關(guān)論述1、《貴陽民間藥草》:“鎮(zhèn)痛,清熱,外敷瘡毒。”
2、《貴州民間藥物》:“清熱解毒,止血止痛。”
3、《甘肅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治癰瘡腫毒,跌打損傷,刀傷。”
4、《長白山植物藥志》:“根用于治療咳嗽。”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疔瘡:鮮地核桃一把,搗爛敷患處;另用60g煮水內(nèi)服。(《貴陽民間藥草》)
2、治跌打傷痛:地核桃、鐵筷子、見血飛、大血藤、澤蘭根各9g。泡酒服。(《貴陽民間藥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間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多皺縮成團(tuán),深綠色或枯綠色。根莖稍長,主根圓錐形。全株有毛茸,葉基生,濕潤展平后,葉片呈心形或近圓形,先端鈍或圓,基部稍呈心形,邊緣有淺鋸齒。花基生,具柄,淡棕紫色,兩側(cè)對稱。蒴果球形,具毛茸,果柄下彎。氣微,味微苦。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8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