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雞骨常山,中藥名。為夾竹桃科植物雞骨常山AlstoniayunnanensisDiels的根或枝葉。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截瘧,清熱解毒,止血消腫之功效。常用于瘧疾,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瘡毒,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中文名稱
滇雞骨常山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性寒。歸肺、肝經(jīng)。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截瘧,清熱解毒,止血消腫。主治 瘧疾,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瘡毒,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注意事項(xiàng) 《廣西本草選編》:“孕婦及體虛者忌服。”藥理作用1、利尿降壓。
2、抗炎作用。
相關(guān)論述1、《廣西中藥志》:“消腫,治局部紅腫。又有降壓作用。”
2、《廣西本草選編》:“清熱解毒,截瘧,消腫止痛。主治瘧疾,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腔炎,跌打腫痛,骨折,癰瘡。”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 治骨折:雞骨常山葉適量,搗爛外包。并用雞骨常山根和莖60g,泡酒,每服20ml,每日服2次。(《全國中草藥匯編》)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根秋、冬季采挖,葉夏季采,洗凈,曬干或鮮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呈圓柱形,稍彎曲,常有分枝,長10-25cm,直徑1.5-3cm,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皮部薄,常脫落,木部白色。質(zhì)堅(jiān)硬,難折斷,折斷面裂片狀,類白色。氣微,味苦。枝多切成厚約1mm的斜片。老枝直徑6-8mm,外皮灰褐色,具縱紋,皮孔細(xì)小,突起,斷面中心髓部細(xì)小而中空,木部白色;嫩枝較細(xì),青灰色,外皮易剝離,髓部中空較大。葉輪生,多皺縮卷曲,展平后呈橢圓狀或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全緣。氣微,味苦。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885.html




